Moyashi:日本的廢墟詩學(中)

A+A-
7、80 年代泡沬經濟時期大量興建的別墅,在泡沫爆破後,全都變為日久失修的廢墟。 圖片來源:Mikiya Sasaki/Flickr

上回講到 80 年代赤瀨川原平的「超藝術湯馬森」,用藝術視角觀察都市中的無用之物。失去機能的建築在現代都市建設中,獲得其最初目的以外的象徵意義,散落在現代理性規劃的都市裡,成為一個又一個資本主義的破綻。欲望過後的廢墟上,漫步者懷著好奇的眼光,看見後現代的詩學在開花。

50 年代末開始,日本的二戰復興進入尾聲,步上持續 30 多年的經濟繁榮。但正如蔡楓華所言,一剎那的光輝不代表永恆,金融風暴巨浪滾滾,加上炒地皮的虛火,日本經濟在各種因素下告別了短暫的風光。光紅火熱的年代,除了回首仍覺美好的燈紅酒綠,還有不少與回憶一同堆葬在過去的建築。

例如 7、80 年代泡沬經濟時期,關東周邊地區大量興建的別墅,遠至茨城縣都有不少建築開發。當時大家的錢多得沒地方用,最誇張的跑到美國買大廈,區區的國內別墅不算甚麼。但泡沫爆破後,這些偏僻的樓房再沒有人來租買,管理公司無法甩手,全都變為負資產,日久失修下成了無數的廢墟。這些廢棄建築累積了日本經濟發展史,也成為了資本金融與現代主義建築崩壞的隱喻。

建築家磯崎新(與赤瀨川原平的兄長為同學)60 年代開始研究建築的解體現象,75 年出版「建築的解體」,成為日本後現代建築論述的旗手。攝影師宮本隆司 80 年代末出版及開辦攝影展「建築默示錄」,為 8、90 年代日本廢墟攝影煽風。攝影師丸田祥三於 90 年代始,直接以廢墟為個人主題,拍攝了大量廢墟相集,2009 年甚至向攝影師小林伸一郎提告,認為其廢墟作品侵犯了他的版權,雖然最終以敗訴為收結。

題外話,宮本隆司的名著「九龍城寨」初版其實是 88 年,但 93、94 年清拆之際,宮本再訪港補拍當時已清空的九寨,加上清拆過程的廢墟的照片後於 97 年重版,這才成為現今廣傳的「九龍城寨」定本。

回顧以上的歷史地層,日本 8、90 年代「廢墟熱潮」的起源,實際上是泡沫金融年代的追思與悼念。廢墟以及其延長線上的「超藝術湯馬森」,都是現代資本經濟與都市發展面對破滅的表徵。如果廢墟攝影是遺照,那麼下篇講述的「路上觀察學」就是瞻仰遺容。

如無意外,下篇就是廢墟主題的最後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