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於 2020 年,賽浦路斯瓦羅莎的廢棄建築。 圖片來源:Muhammet Fatih Ogras/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去年 3 月,武漢肺炎席捲意大利時,傳出假新聞指天鵝、海豚回到杳無人煙的威尼斯。指望人類活動在短時間內減少,動植物就能回復生機,似乎過於理想。來自蘇格蘭的非小說類文學作家兼記者 Cal Flyn,就到訪 12 個曾經有人生活,但出於經濟原因,或自然、人為災難而撤出的地方,觀察當地的野生動植物如何在這些後人類景觀中生活,並結集成新作 Islands of Abandonment: Life in the Post-Human Landscape。 

自由評論人 Alex Diggins 就於「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撰文,回憶 3 年前 Flyn 對廢棄地區無用之用的體會。當時 Flyn 身處蘇格蘭斯萊特群島(Slate Islands)的阿蓋爾(Argyll)海岸,看到海水沖刷舊時採礦業遺留的種種痕跡後,致電 Diggins 指:「那景貌太美了。遭人遺棄的景觀可能有非凡的生態價值,與之相比,那些由人經營的漂亮花園實在無甚生態意義。一個地方不再吸引人類,反而成為其回復生機的契機。」

Flyn 參觀了烏克蘭切爾諾貝爾核災一帶的「隔離區」(Exclusion Zone)、紐約史丹頓島(Staten Island)上留有大量船隻殘骸的受污染航道 Arthur Kill、蘇格蘭東北部遍佈流浪牛的斯沃納島(Swona),工業衰落後的廢墟攝影之都底特律和塞浦路斯無人區等地方。其中,自 1970 年代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北部後,度假天堂瓦羅莎(Varosha)變成遭圍封且無人的鬼城、尼科西亞國際機場亦告廢棄。據 Flyn 描述,「雜草野花已深深掩埋」瓦羅莎的街道。

攝於 2015 年,接近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的烏克蘭普里皮亞季(Pripyat),核災前後對比。  圖片來源:Sean Gallup/Getty Images

不過,科學家探索尼科西亞的舊機場,竟找到 358 種植物、100 種鳥類、20 種爬行或兩棲動物,及 18 種哺乳動物,Flyn 稱這好比「戰利品」。另外,超過 3,000 頭國家象徵摩弗倫羊(Mouflon),進駐了其他荒蕪村莊裡的危房。戰爭是人類大禍,但對大自然來說卻可能是塞翁失馬。Flyn 舉例,1980 年代激烈的兩伊戰爭期間,伊朗與伊拉克在邊境地區埋下超過 2,000 萬枚地雷。「對於人類固然是件壞事,對波斯豹而言卻是好消息。牠的爪十分輕巧,不會產生足以觸發地雷的重量壓力。牠們的數量已有所增加。」同樣,南北韓之間的非軍事區,亦儼然一個野生動植物公園,據報曾有人在非軍事區發現遠東豹和西伯利亞虎。

其他人禍出現後,大自然又如何回復?Flyn 到訪烏克蘭切爾諾貝爾一帶,在面積至少 4,000 平方公里的廢棄地區內的村莊 Paryshiv 考察,遇上一位老人。1986 年核災發生當年,該村約有 1,050 人居住,事發後撤離。老人向 Flyn 形容,現時他的鄰居就只有狼甚至是棕熊。「泰晤士報」文學編輯 Robbie Millen 認為,「事實證明,單就數量而言,人類對野生生物的危害,勝於輻射對牠們的危害。」因為只要人類撤出,即使在輻射威脅下,野生動物仍能生活、繁殖。

隨著蘇聯倒下,昔日計劃經濟下的集體農場停止運作,竟也「退耕還林」。Flyn 到愛沙尼亞北部哈爾尤縣(Harju)一個年代久遠的集體農場觀察,發現該農場如今已林木森森。回顧 1920 年,波羅的海國家只有 21% 面積屬森林地區;至 2010 年,森林覆蓋率高達到 54%。今天的愛沙尼亞,已成為森林最茂密的歐洲國家之一,當中 9 成植披屬自然再生,而非人為種植。集體農場自然變回森林的情況,在蘇聯崩潰後屢見不鮮,全蘇聯近 3 分 1 農田,即約 6,300 萬公頃土地被廢棄,其中大部分變成森林。Flyn 形容:「這是一場由大自然自己引導、規模龐大的『重新野化』(rewild)實驗。讓生態和農產價值低的農田恢復自然生態。」

「重新野化」是一個自然環境術語,近年便有環保人士主張人類要撤出大片土地,將之歸還自然。從 Flyn 所到之處看來,人類活動消失,確實為其他動植物創造有利生存空間。儘管如此,Flyn 提醒不要作這種簡單的利害判斷,否則會令人與自然對立 —— 自然的都是好事,反之人類所為都是壞事。她以 18 至 19 世紀的蘇格蘭高地清洗(Highland Clearance)為例 —— 強行驅逐大批生活在高地的人口,會造成饑荒、經濟損失等問題。「我在高地成長,很清楚清洗造成的漫長陰影。我永遠不會支持這種清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