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

|共29篇|

以街頭作為畫布:古羅馬塗鴉留下了甚麼話?

倫敦紅磚巷(Brick Lane)塗鴉風波繼續發酵,被噴上中國官方標語的牆身,如今一再被刷新,當事人又報稱收到死亡恐嚇,不禁令大家反思塗鴉的本意。事實上,早在 2,000 年前古羅馬時代,街道已被當成塗鴉畫布,單計龐貝古城就保存超過 11,000 幅塗鴉。究竟這些古代塗鴉承載甚麼訊息?當中如何反映古羅馬社會的面貌?

【愛在左右】彭志銘x林曉敏 兩代文人漫遊主教山

「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和「香港遺美」版主林曉敏,兩代文化人、兩種視角,一同漫遊社區,分享對香港的回憶與想像。第一集,兩人先到主教山,一探承載百年歷史的前深水埗配水庫,又到隱匿在山中、由居民自發建造的「運動樂園」,感受鬧市中一角淨土的群體生活。

【愛在左右】牛奶公司百年界石 尋找山中舊日香港蹤跡

兩年前,山藝教練 James 和 Ebee 在家中附近行山時,無意中發現了港督府山頂別墅界石。透過自身閱讀地圖和座標的專長,兩人開始了尋找香港界石的旅程,除了記錄座標,還會到檔案處查找資料、了解地段的歷史,甚至建立電子地圖,將「尋寶」成果放到網上與其他歷史愛好者交流。

伊拉克:文明的搖籃,考古的天堂

近代伊拉克經歷過極權統治、美英等國對其開戰以推翻薩達姆政權,及後又陷入與伊斯蘭國的領土爭奪戰。長久的戰亂,似乎掩蓋了這個人類最早文明的發源地。戰亂逐漸遠離以後,歐洲考古學家就殷切地回到伊拉克,尋找具有千年歷史的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寶藏。

烏茲別克名城撒馬爾罕 —— 偏離歷史的復修

公元 1370 年,帖木兒建立帝國並定都撒馬爾罕(Samarkand)。這座歷史名城位於烏茲別克,是絲綢之路在中亞的重要路口。15 世紀初建成的比比哈奴清真寺今天仍閃閃生輝,矗立在撒馬爾罕;因為經過大幅重建,歷史痕跡通通不見。多年來,應否修復、如何修復清真寺等撒馬爾罕歷史建築,一直是遊客、當地人、學者、政府及國際機構的爭論話題。

面對水位上漲,威尼斯人能否避免水淹古蹟?

夏天為大地帶來雨水,亦為低窪地區帶來災難。意大利威尼斯有「水都」的美譽,是該國其中一個最熱門的旅遊城市,可是近年氣候變化令海平面上升,威尼斯水浸問題亦愈來愈嚴重。2019 年,因為漲潮加上暴風雨,威尼斯遇上 50 年來最嚴重水災,令到市內不少古蹟受損。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指,現時不少威尼斯人正努力進行預防工作,避免再一次水淹古蹟。

古埃及動物墳墓出土:一段人類與動物的親密史

很多人見到可愛的動物,都會心生憐愛之情,想保護甚至帶牠們回家。人類飼養動物的歷史源遠流長。今年 2 月底,埃及就有一個歷史長達 2,000 年的大型動物古墓出土,學術期刊「科學」宣稱其為世上最古年的寵物墳墓,但有學者對此表示懷疑。就讓我們從這次古墓出土,閱讀一段人類與動物的親密史。

疫下文化遺產 —— 失修、搶劫威脅

肺炎衝擊全球旅遊行業,各地昔日遊人如鯽的名勝變得冷清。不少世界文化遺產的管理者乃藉遊客參觀賺取維護資金,而遊客減少又令相關接待、紀念品販售和住宿等生意慘淡,甚至有人乘機盜竊文物。有見及此,不同國際組織開始向營運困難的文化遺產管理者,提供各種支援。

全民考古:鼓勵大眾參與的公共考古學

水務署在深水埗主教山施工期間,發現古羅馬式的戰前圓拱蓄水池。在一眾街坊、區議員和專家爭取下,特首林鄭月娥也終於開腔表示主教山遺址值得保留。城市學家黃宇軒指,早在古蹟未被發現前,一眾街坊、山友已由下而上把主教山營造成有人情味的社區,呼籲守護古跡之餘,也要守護山中的社區寶藏。多年來,學界就有關於「公共考古學」(Public Archeology)的討論。

【羅馬式建築】蓄水池保育絕非天方夜譚

深水埗主教山蓄水池昨日進行清拆,本地罕見的羅馬式地下結構首度曝光,旋即引發保育爭議,有網民翻查文獻指證蓄水池早建於 115 年前。縱觀全球各地,雖然不少蓄水池深埋地底,但不代表沒有建築美學價值,伊斯坦堡的地下水宮殿(Basilica Cistern)便是典範,即使是近代的蓄水池也有保育案例。

廖康宇:貴族藝術學校撤出香港,與你何干?

SCAD 撤出香港後,政府打算把北九龍裁判法院再次納入活化計劃,很大機會成為另一個和社區脫節的商業項目。香港人的歷史文化和本土情懷,在一個凡事都追求經濟利益的社會中無處生根;沒有本土文化氛圍,亞洲文化創意之都只不過是一紙空談。

Moyashi:如何保存一個廢墟?

保存風化的「古蹟」,與保存古蹟的「風化」是兩回事。保存一個建築群於廢墟的狀態,即使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日本與長崎市政府所面對的問題是:需要保存與修復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軍艦島,但完善管理下的軍艦島就可能失去廢墟的感覺。當建築被維修、草木道路被整修,那個還是大家想看的軍艦島嗎?

唐明:舊不如新,新不如仿舊

濟南老火車站建於 1904 年,出自德國建築師的設計,後來當地人回憶,因為德國建造工程精良,用材上好,所以清拆的時候極為費力。反對的人問:如果原有的火車站太小,不夠用的話,還有拓建、分流等其他選擇,為甚麼一定要拆?於是,「領導」發話,一錘定音:因為這是列強侵華的象徵,看著不舒服,拆了以後再建一個更好的,話咁易,「難道中國人造的,還比不上殖民者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