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再用

|共11篇|

紀浩基:海外移民求生小智慧系列 —— 完全循環再用的助燃劑(Fire Starter)

在海外生活,若週末要進市中心,所花的交通時間成本,較在香港這麼集中的城市為高,因此許多人的週末活動,都是選擇與一班朋友去某個人的家,進行燒烤聚會。在這種情況下,就牽涉到後院燒烤爐的生火問題。有人喜歡用柴或炭來燒烤,但生火永遠是習慣了城市生活的香港人一個大難題。當然,你大可在網上或超市輕易買到炭精或其他各種助燃物料,但其實也有不少外國專家有教授如何自製助燃劑。

首個零垃圾社會,將在丹麥誕生?

香港堆填區即將飽和,政府推出的解決方法之一是垃圾徵費。撇除方案爭議不論,縱然努力減廢,有限的堆填地帶終會被塞滿。丹麥最東部的博恩霍爾姆島(Bornholm)近期亦面對類似問題。為此,當局計劃至 2032 年,島上所有垃圾均要成為可循環資源,建立首個無垃圾社會。

人在芬蘭,二手購物才是生活品味

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郊區,明明馬路對面就是瑞典傢俬巨頭 Ikea,但 Kati Rossi 堅持帶著女兒和小兒子,在當地市政府設立的循環再用中心,尋找一個合適的二手書架。芬蘭人擁有良好資源再用意識,令當地一些二手店和循環物資站相當普及。「我不想買一些跟其他人家裡一模一樣的傢俬。在這裡,我只需要付出一點金錢,就能買到所需,而且,這樣做對地球更好。」

迷戀舊時代:廢棄電話亭裡的英倫時光

對很多英國人來說,回憶是寶貴的。儘管散落各地的紅色電話亭早就不是一個功能性的公共設施,但這個極其標誌性的時代產物,卻代表了英國過去一段漫長歲月的富強和榮耀,也是英國人至今仍無法捨棄這些舊物的原因。歷年來都有英國人特意回收這些電話亭,進行二次創作,把它們改頭換面,以其他姿態重現於城市街道和鄉村小鎮上,除了作為藝術裝置擺設,亦試圖賦予一些新時代下的實際用途,譬如將電話亭換上急救設備,或者變成一家迷你咖啡館、自助圖書館甚至手機維修店。在上一個輝煌時代留下來的紅色電話亭,或在當下早已過時,但它從未被國民淘汰,甚至盡用糜軀,成為不少年輕創業者的基石。

網購包裝災難,解決第一步在於重用?

網購之好在於足不出戶,就能買到世界各地的貨品。但因運輸需要及保護貨物,包裝必不可少,網購愈多,所帶來的包裝廢物也就愈多,綠色和平更斥雙 11 購物節是「生態災難日」。為了防止情況繼續惡化,美國有初創公司生產可重複使用包裝,以應環保大勢。

把垃圾變寶藏 日本公司發掘回收產業新出路

香港 3 個堆填區快將爆滿,回收再造是大勢所趨,但舊物、垃圾再成有用之物主意雖好,成功例子卻總是不多。不過,日本一家廢棄物回收企業 Nakadai,整合回收、設計,既做廢物處理,也把廢物當成素材,收集廢棄物的他們標榜「我們也是生產者」,搭起了丟棄與使用之間的橋樑,並成功創下 99% 的回收率。企業常務董事中台澄之便寫下「把垃圾變成寶藏的公司」一書,分享自己如何點廢成金。

循環經濟學:如何用設計提升物料價值

環保跟行善一樣,總是有心而無力。即使每次看完報道,說人類製造多少垃圾、地球污染有幾嚴重、哪些動物瀕臨絕種…… 總會決意洗心革面,從此減少浪費善用資源,但三分鐘熱度一過,便會故態復萌,長開冷氣或買樽裝水喝。一些有心人眼見地球岌岌可危,又難以指望消費者自強,遂想到直接從製造商入手,推出可在用舊用壞後重新包裝或轉售的產品。這種理念稱之為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今年環球設計及創新公司 IDEO 舉辦展覽 Never Finished,闡述如何將循環經濟應用於日常用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