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

|共123篇|

追趕矽谷,多倫多爭做全球 AI 中心

美國矽谷作為科技業代名詞,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和龐大資金,但此龍頭地位正面對多倫多挑戰。彭博社報道,當地長期投資人工智能(AI),如今隨著商業機會迅速擴大,並充分利用其學術影響力,朝 AI 初創中心發展。「AI 教父」Geoffrey Hinton 更形容,這個加拿大最大城市現在是「創業活動的溫床」。

【Soul Monday】中學生創業,自己賺錢支援兒童

善意的傳播,往往無遠弗屆。2020 年,年僅 15 歲的大阪女孩想空成立公司「株式会社 SOS」,經營玩具等面向兒童的廣告服務,並把 1 成收益撥作福利用途,旨在「為孩子們帶來歡笑」,首年銷售額便突破 3,000 萬日元。而當初驅使她創業的契機,正是一則發生於千里之外的捐款新聞。

曾詩敏:做自己人生嘅老闆

回想自身過去十載的職業生涯歷程,大概比「freelance」和「slash」這些「浪潮」興起前,早一點點就轉型,那時不知哪來的勇氣,但契機出現,同時內心有強烈的渴望製造所需空間,創造想建立的東西和模式,便走上了這條最近前同事形容我為「第一代 freelancer」的路。

鴻若遠:「富豪谷底求翻身」—— 不同階段用不同方法

坦白說,這 2 年風雨飄搖,狂雨暴至,大家在風浪中掙扎已不容易,也因而錯過了不少好的電視節目,到回頭靜下來時,才發現這些沒看過的好節目,竟是在 2019 年推出。就像筆者發現 Discovery Channel 的「富豪谷底求翻身」(Undercover Billionaire)時,也驚覺這 2 年多的日子,恍如一場夢。當然,每個人對夢的定義都不同。

搶人才的 DNA:該如何評估一個地方的人才吸引力?

在本月發表的「施政報告」,特首李家超強調香港要「搶企業」、「搶人才」,其後接受媒體專訪時又指,香港有美貌有智慧,具吸引人才的 DNA。究竟政府會推出甚麼實際措施「搶人才」,該些措施又會如何實踐,市民只能拭目以待。不過,近年學界就進行過一些研究,分析有甚麼因素會影響一個地方的「人才吸引力」(talent attractness)。

紀浩基:「初創玩家」—— 關於初創企業的興起與幻滅

不少像 WeWork 這種初創公司,許多計劃都只是建立於空中樓閣,並無實際收入,卻不停被華爾街資金或其他金主吹捧,其原因是當初錯過了 Google 和 Facebook 的人都急著要尋找下一個「轉世靈童」,於是只要夠膽放狠話、形象嘩眾取寵、不停見報的,就自然成為眾人的吹捧對象,甚至替其護短和辯解。

加州科學創業計劃:協助女性初創科學家走出困境

近年,STEM 教育成為全球各地的熱門關鍵詞,愈來愈多人才希望投身技術科研的行業。可是,要推動科學發展,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有志於走初創之路的科學家們,又要應付種種困難,當中女性創業家更有可能要面對機會不平等。美國就有知名學府推出特別的科學創業計劃,幫助女性科學家踏上企業家之路。

下一個創意企業集中地 —— 日本糸島

相對於東京、大阪、札幌等廣受歡迎的日本城市,位於福岡縣西部的糸島市顯得寂寂無聞。但據「日經亞洲評論」報道,這個小城市近年正在急速冒起,發展成最受創意企業家歡迎的目的地,成功吸引到世界各地的人才。去年,探討全球議題及生活方式的雜誌 Monocle 評選世界年度小城市,在 25 個城市中,糸島獲選為第三名,僅次於葡萄牙的波圖及比利時的魯汶。

疫情催生自造者經濟,日本一人製造商崛起(上)

在 COVID-19 疫情下,多人聚集在同一個場所工作的習慣受到質疑,愈來愈多自由工作者藉群眾募資接下工作。這當中,開始出現有力的自造者(Maker),能夠不靠單次熱賣商品,成功延續商業模式。作為革新搖籃,自造者帶來新的工作方式以展現抱負與能力,也再一次受到矚目。

【香港文摘】沒有退休,只有轉行 —— 訪 DHL 香港創辦人鍾普洋

關於享受人生,鍾氏給出一個簡單又複雜的詞語:豐盛。看鍾普洋受訪時的樣子,大概便能參透其中:他總是興致勃勃地談論自己愛好的工作、親友的關係和人生的意義,並且把各個方面都經營得妥妥當當,就連他的興趣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