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垃圾變寶藏 日本公司發掘回收產業新出路

A+A-
Mono: Factory 位於品川的展示室。 圖片來源:monofactory.nakadai.co.jp

香港 3 個堆填區快將爆滿,回收再造是大勢所趨,但舊物、垃圾再成有用之物主意雖好,成功例子卻總是不多。不過,日本一家廢棄物回收企業 Nakadai,整合回收、設計,既做廢物處理,也把廢物當成素材,收集廢棄物的他們標榜「我們也是生產者」,搭起了丟棄與使用之間的橋樑,並成功創下 99% 的回收率。企業常務董事中台澄之便寫下「把垃圾變成寶藏的公司」一書,分享自己如何點廢成金。

中台澄之著作書封。

中台澄之本任職證券公司,離職後與父親接手祖父所創的廢五金分解廠 Nakadai,他認為回收業也應與時並進,於是開始改革公司,將其轉型並擴展為綜合回收廠,不再只是祖父年代般單一回收五金。他將廢棄物仔細分類,例如處理廢木材與廢金屬的複合物、細緻地進行 10 種以上的塑膠分類,以提升回收率,這也招徠了大量生意。

不過,中台也苦思:光是以收集更多垃圾以提高收益,真的是一件值得讓人抬頭挺胸的工作嗎?「有沒有辦法讓廢棄物處理業成為令人自豪的產業,能夠減少廢棄物同時又提高收益呢?」他認為做生意不只是求可觀的利潤,更希望世人覺得:「有這家公司真是太好了。」

古老廢五金行業的危機

除了理念,事實上當時 Nakadai 在回收廢五金上也面臨一大問題,其主要客戶是一間大企業的製造商,佔 Nakadai 8 成以上的收益。中台認為這是極為危險的狀態,一旦與該公司的合作稍有差池,就意味著 Nakadai 的根基會瞬間動搖。他計算過,要是失去與該公司的廢五金生意,產業廢棄部門需要賺取高達 3 億日元的收益才能填補,而後來該公司亦不出中台所料,突然終止了合作關係。

他想到始終要將這門事業重點由「量」轉為「質」,才能可持續發展。一天,他腦海中浮現「是不是可以不要一味認定把廢棄物分類、解體就是為了資源回收」,而是用收來的廢棄物以原本姿態重生,以作工業製品或是藝術品的素材。2008 年 9 月雷曼事件促使他加快實行想法,金融危機令回收市場價格大跌,本應可賣到 1 億日元的東西,只剩 4 千萬,中台為此下定決心要 Nakadai 從廢棄物回收公司變成生產素材的公司。

廢棄物的再造之路

女童以廢棄電線製成杯墊。圖片來源:monofactory.nakadai.co.jp

中台深知以廢棄物生產出素材,也要有客源,但他沒有設計方面的人脈,只能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在過程中,碰巧留意到一年一度舉辦的國際設計展覽會「東京設計師週」,他想這可能是好機會,便與舉辦方設計協會聯絡。設計協會了解到 Nakadai 的理念及看到相關成品後,極為欣賞,最後成功共同策劃「Tokyo Designers Week 2010 生活與環境設計展」,Nakadai 的理念與產品在展覽中初試啼聲,令社會了解到廢棄物非社會上的麻煩,而是「可造之材」。因著該次的成功,翌年,他在 Nakadai 前橋的工廠中設立了再造工場「Mono: Factory」,及後在品川的總公司也設立了展示廳。

中台深信如果物品也有心,而人能在它們身上投放感情,就能看見過去不曾發現的風景,所以他希望令曾經有作用的東西再一次綻放。正是有此一想法,Nakadai 每年會舉辦產業廢棄物高峰會,展示各個不同領域中的創作者以「不再以廢棄物為藉口的設計」,利用一般人認為無用的廢棄物製成產品或藝術作品,看看這些一度被丟棄的東西,怎樣以創意來重生。

利用廢棄鋁窗框製作成襟針。 圖片來源:monofactory.nakadai.co.jp

本著廢棄物絕不是垃圾的理念,Nakadai 在行銷的資源回收概念上,進行具有層次的回收再造,一開始會先找出廢棄物再利用的可能性,就算椅子舊了,只要仍擁有其功能,也許就會有人想要,所以 Nakadai 另設了中古買賣市場

如果物件已是不能再利用的狀態,則改由 Mono: Factory 處理:把椅子組件製成藝術品或產品,接著是材料回收,收集解體後的鐵框,再作為材料使用。即便椅背上的氨基甲酸乙酯不能再變成資源,收集起來,也能當作熱源使用,這些廢棄物直到用無可用,最後才是焚化及掩埋。

中台最想做到的是從源頭減廢,如果早在物品製造之前就從各方去思考利用價值,把回收、設計、和商業一併串聯起來,以後便能徹底使用物品,使物品壽命延長,減少廢物增長。

以 2020 東京奧運作試點

回收再造之難在於不能預料甚麼時候會出現多少廢棄物,所以不能事先計劃素材如何利用。他期望以 2020 年舉辦的東京奧運及殘奧會作為試點,奧運會有固定的舉行時間,而且一定會用上大量道具及備用品,只要掌握活動所使用的物品的材質資訊,就幾乎可以在事前擬定回收計劃。他現正了解當中的資訊,希望藉著奧運及殘奧會,向世界展示日本的回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