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

|共19篇|

哈德良長城羅賓漢樹「復活」有望?

英國諾森伯蘭郡(Northumberland)哈德良長城上,別名羅賓漢樹(Robin Hood Tree)的一棵槭樹,今年 9 月 28 日被人故意砍伐,引發公眾驚訝憤怒,因為在當地人眼中,羅賓漢樹已是英格蘭「東北部的象徵」。除了繼續調查案件,一些人正努力以其他方式,例如嫁接、種下新種子,以拯救大樹。

基因改造樹木,解決氣候變遷的新招數?

在美國喬治亞州南部一處低窪地帶,數名工人種植了一排排白楊樹,但這些不是普通的樹木,而是經過基因改造、生長在潮濕土壤中的白楊幼苗,可以製造成木材,同時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迄今為止,中國是唯一種植大量基因改造樹木的國家,白楊樹可能是美國首次在實驗室以外種植的基因改造樹木,研發過程中有何挑戰?

聖誕樹被忽略的環保作用

英國每年售出超過 800 萬棵聖誕樹,美國估計有 2,500 萬至 3,000 萬棵。根據美國一項調查,選擇以活聖誕樹作裝飾的千禧世代比嬰兒潮一代高 82%。其實聖誕樹對環境的利弊,不單關乎它和人造樹在碳足跡上的比較;其種植涉及土地運用,對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的影響更遠超乎想像。

從黑猩猩身上,了解人為何兩腿走路

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寫道:「原始人需要雙腿行走才能騰出雙手⋯⋯ 如果手和手臂慣於用在運動能力上,就幾乎不可能臻善至足以製造武器,或者投石、擲矛時對準目標。」發展出一雙巧手,是人類先祖從四肢變成雙腳行走的理論之一。科學家一直就人類直立行走的原因爭論不休,英美人類學家近日就通過觀察黑猩猩,提出人類雙腳行走的能力,乃於樹上發展,而非地下。

書店們:好 Dry

今期題目為「好 Dry」,是因為最近世界各地都受到旱災的影響:如四川果農種植的葡萄變成葡萄乾、德國易北河水位下降至看見幾百年前刻在饑餓石上的警語、英國出現樹木因為乾旱而提前落葉的「假秋」、非洲之角更是重災區,加上俄烏戰爭導致的糧食危機、政局不穩及能源價格上升,令幾百萬東非人民流離失所。

巴黎百年老樹:抵禦熱浪的屏障還是絆腳石?

熱浪侵襲,不少巴黎人都躲到樹蔭下避暑,但市政府為應對氣候暖化,計劃犧牲市內多棵老樹。當局強調,長遠計劃植樹 17 萬棵為城市降溫,數目將遠遠超過砍樹。但有市民不肯退讓,堅持百年老樹的降溫能力,遠勝年輕小樹。市政府最終在連場抗議下妥協,究竟這是應對氣候暖化的勝仗還是敗仗?

前總理建樹木園,是善心還是蛇齋餅糭?

自 2020 年 7 月,格魯吉亞一座佈滿巨樹的公園 Shekvetili Dendrological Park,正式向公眾開放。城市增添一處綠化的休閒景點,應該人人樂見,不過斥資者的身份 —— 全國首富兼前總理伊萬尼什維利(Bidzina Ivanishvili),卻令一些當地人不禁猜想:公園代表的,是的首富的愛心,還是前總理的權力?

聖誕樹另類用法:整雞尾酒?

不經不覺,2021 年已踏入年尾,也就是聖誕節到來的日子。這個普天同慶的節日,其中一個最深入民心的標誌當數聖誕樹。單單在美國和英國,人們為了應節,每年就買下超過 4,000 萬棵聖誕樹,但很多時只會擺一至兩個月就拋棄,十分浪費。飲食作家喬嘉莉絲(Julia Georgallis)就在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撰文,分享如何把聖誕樹入饌,盡慶之餘又能善用資源。

【圖解】保樹立人?砍樹才是正經事!

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首日(11 月 1 日)已達成重大協議,全球 100 多個國家領導人承諾 2030 年停止和逆轉毀壞森林,當中包括投入近 140 億英鎊的公共和私人資金。森林覆蓋全球約 3 成土地,為 8 成陸上動物提供棲身地,而林木會吸收和儲存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緩全球暖化。森林對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然而人類持續伐木,令全球森林面積不斷縮減。在過往 30 多年來,森林是怎樣受威脅?

植樹的黃金法則

叢林為全球 4 分 3 動植物的棲息地,既能吸收二氧化碳,又為人類提供食物、燃料及藥物。然而,全球原始熱帶森林正逐年減少,每年消失的面積與丹麥的大小相約。科學家作出警告,並呼籲所有國家必須把植樹列為未來 10 年的當務之急。但種不得其法,恐會適得其反,多名專家便糾正大眾對大型植樹的誤解,並提出有效推行的黃金法則。

【展覽】「此地是朵泥」—— 香港與樹交織的詩篇

如果要訴說香港的故事,你會從何入手?可曾想過社區內的樹,也有不少有趣故事,甚至與香港歷史息息相關?YMCA the DOOOR 策劃的「再發現.尖沙咀」今年以「此地是朵泥」為名、「樹木」為題,配以展覽、劇場及導賞活動,從尖沙咀及市區常見的 12 種樹木中,探討及呈現樹木與本地之間交織的故事。

【澳洲山火】遠古樹種滅絕危機

澳洲山火蔓延多月,嚴重威脅當地生態,其中本已瀕危的古樹種夜冠橡樹(Eidothea hardeniana)亦受大火波及,存活更形嚴峻。夜冠橡樹溯源自上億年前的岡瓦那大陸,經受過大陸分離、冰河時期和殞石滅世,卻未必挨得過現代的環境挑戰。有專家表示,夜冠橡樹蘊含極多樣化的遺傳基因,其演化已經不起一棵半棵損失,遑論樹種滅絕。

日本奄美大島 —— 失傳的有毒植物飲食

要嘗鮮,就地取材是其中一個方法。在日本九洲及沖繩島之間的奄美大島,島民亦善用島上的鐵樹作食材。然而,鐵樹含有劇毒,直接食用可引致內出血甚至肝受損致死。因此島民早在幾個世紀前,發展出一套加工方法,濾去鐵樹毒素,最終成為可食用的澱粉。

植樹的政治

氣候變化日益加劇生態危機,應對方式依國而別,其中植樹可能是最常見的做法:聯合國著手在亞非籌劃 50 萬公頃城市森林;非洲多國聯手種建 8,000 公里「綠牆」;巴基斯坦「樹海」計劃承諾 5 年內種 100 億棵樹,印度則是 2017 年一次造林活動半日內就植下 6,600 萬棵;緬甸用無人機植林;中國聲稱造林計劃「綠色長城」40 年內植樹量超過 660 億;等等。植林可能普遍,但並非毫無爭議。不少論者指出,此類環保政策有時成效有限,有時更具政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