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零垃圾社會,將在丹麥誕生?

A+A-
丹麥博恩霍爾姆島。 圖片來源:NurPhoto/Corbis via Getty Images

香港堆填區即將飽和,政府推出的解決方法之一是垃圾徵費。撇除方案爭議不論,縱然努力減廢,有限的堆填地帶終會被塞滿。丹麥最東部的博恩霍爾姆島(Bornholm)近期亦面對類似問題。為此,當局計劃至 2032 年,島上所有垃圾均要成為可循環資源,建立首個無垃圾社會。

相比人口稠密、陸地面積約 1,100 平方公里的香港,位於波羅的海的博恩霍爾姆島,佔地只有 588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 4 萬人,每年卻迎來 60 萬觀光遊客。島上唯一的垃圾焚化設施已老化,除非重建,否則很快就不能再運作。因此,市議會在去年 12 月決定,將於 2032 年關閉焚化爐,全島投向無垃圾的懷抱。島上垃圾管理公司 BOFA 行政總裁 Jens Hjul-Nielsen,是零廢願景的關鍵推手,他稱:「我們的目標是到 2032 年時,可重用或回收一切東西。」

計劃十分理想,但有人的地方必然就有垃圾,Hjul-Nielsen 亦承認前路未明:「過程難料,因為我們實在未清楚該如何去做。縱有願景,卻未有明確計劃。」他又補充:「像我們這種規模細小的廢物管理公司,在處理問題上有一定挑戰。由於投資興建新的焚化設施存在困難,故我們以擺脫堆填及焚化為目標。」

談到未來展望,目前 BOFA 希望島上市民能把所有垃圾分為不同材質,以便在新的資源循環系統裡收集再用。金屬、塑膠、玻璃、紙張及紙板這些資源固然會廣泛回收,至於漁網及其他絕緣物料,亦會加入分類及回收系統中。有機廢料則會與綠色公園的廢物,一同轉化作能源之用,經提取能源剩下含豐富養分的殘餘物,轉而成為田地、公園及花園的肥料,做到毫不浪費。

至於社區生活層面,更是全民投入循環經濟當中。大至傢具小至童裝,無不以共享經濟形式重複使用。BOFA 舉例,居民可透過互聯網或在社區裡,以借出、出租或交換方式共享各類物品。教育方面,則鼓勵小學生成為「資源英雄」,提供實踐課程,學習處理廢物和資源,認識環境及自然。該公司更希望,在島上建立有關綠色轉型及循環經濟模式的大學研究中心。

BOFA 現正參與一系列促進公眾及私人團體轉型的計劃。項目之一正是研究不同類型的社區,在不同生活環境中,各自面對垃圾分類及減廢的困難,從中找到最佳解決方法。其他項目亦包括鼓勵生產者提供生產材料信息、可替換部件的商品、減少包裝浪費。亦有跟旅遊業界合作,探討如何協助遊客了解及使用垃圾分類系統。

當地政府則推出「聰明綠島(Bright Green Island)」計劃,領導島上的可持續發展事業。政府希望在 2025 年完成轉用綠色能源、實現零二氧化碳排放,並擴大有機農場範圍。副市長 Anne Thomas 認為當地在廢物處理範圍上,要成為先行者:「作為這領域的先行者,可從歐盟及國際間取得發展資金,最後做的人則能受益於前人經驗,但身處中間便顯得非常沉重。對我們來說,選擇成為先行者並不困難。」

博恩霍爾姆島將於 2032 年關閉焚化爐,屆時島上所有垃圾均要成為可循環資源。 圖片來源:Brian Kjær Johansen/BOFA

現時,島上每個家庭每年繳交約 3,000 丹麥克朗(約 3,500 港元)的垃圾處理稅,當中包括每週收集及處理垃圾在內的一切廢物管理費用。如今博恩霍爾姆島成功回收 39% 的家居垃圾,若要實現零廢,第一步便是增加回收比例。儘管任務艱難,但 Thomas 認為,政府能將之實現。為把將廢物分類擴大至食物、玻璃、金屬、紙張、紙板、塑膠及木材 7 類,市政府已批准在 2022 年起,增加垃圾處理稅 15%,切合丹麥全國的政策。屆時,預期將可回收一半的家庭垃圾。

Thomas 認為:「真正挑戰在於第二階段,政府將探索與不同公司的新合作形式:改變產品的生產流程、鼓勵參與,並測試新的廢物管理方法。」不過,Hjul-Nielsen 卻指轉型的最後階段,才是最難料之處。「無人能預知未來會產出甚麼廢物,可能是已禁止、需特別處理的東西,也可能是新的廢物。難以估計處理廢物的工作會變得輕鬆或困難。」

既然任務艱鉅,假如最終無法趕及實現,有沒有 plan B 處理垃圾?Hjul-Nielsen 坦言:「假如到 2032 年,我們仍有少量未能投入循環的廢物,便會將之運到島外焚化。」但他強調:「若未能達標,這將是 2033 年要解決的問題。無論如何,與今天我們的情況相比,屆時必已有長足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