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百業蕭條,但當人們困在家中,多以網購方式消費,反而推動了創新技術,為零售業帶來新商機。有專家指出,從沃爾瑪(Walmart)的自動駕駛送貨車,到時裝品牌 American Eagles 的網店,本需數年才能達到的發展,在 9 個月內便告完成。
網上購物
|共6篇|
【圖解】全球支付習慣走勢
隨著不同支付方式發展,全球交易模式亦正在改變。根據凱捷(Capgemini)World Payments Report 2020,全球非現金交易量正在迅速增長。
購物者的定心丸 —— 分期付款
早買早享受,但口袋銀根短缺,是否只能使用信用卡?最近,美國年輕消費者開始選擇分期支付平台,無論消費金額多少,均可直接綁定現金扣帳卡逐期免息還款。在疫情不明朗下,消費者花錢愈趨謹慎,「Buy-now, pay-later」有助減輕其購物時即時付款的壓力,令他們更樂於消費。
【雙十一】當網購不可或缺,減省包裝才是環保王道
從中國的雙 11 到西方的 Black Friday 和 Cyber Monday,全球網購平台割價傾銷,買家開心賣家更開心,但隨之而來的長途運輸及包裝廢物,令岌岌可危的生態環境再受重擊。今年加上疫症大流行,預計線上搶購將更熱烈。在消費和環保之間,電商龍頭亞馬遜及多間新創公司分別作出嘗試,企圖取得平衡。
疫症之下,實體書還能怎樣賣?
武漢肺炎持續肆虐之下,各地書展都延期或取消,不少書商轉而推出「網上書展」賣書。但若人人網購書本,小型書店又該如何在「疫」境下掙扎求存?在美國,初創公司 Bookshop 為獨立書店提供網上銷售平台,目標是削減亞馬遜(Amazon)在圖書銷售上的巨大市場佔有率,並將其轉移至長期艱苦經營的實體書店。
有病仍要上班的亞馬遜員工
美國數以百萬計的人為避武漢肺炎,安坐家中上網訂購藥物雜貨,消息指龍頭網絡零售商亞馬遜(Amazon)這段時期的雜貨訂單量,比平日高出 50 倍。不過,公司是電子商務企業,但仍依賴工人繼續工作,貨物倉庫本身就是群聚之地,加上要收發不同地方的貨品,感染冠狀病毒的風險不低。近日「紐約時報」訪問 30 多名倉庫工人、現任及前公司員工了解情況,發現亞馬遜的措施似乎跟不上變化,不少員工生病仍堅持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