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錢傷感情?金融信息網站 Bankrate 最新民調表明,39% 美國人曾經「財務不忠」,向伴侶隱瞞債務、大筆消費或銀行帳戶。有婚姻治療師警告:「出於各種原因而不能或不願談及金錢,應視為危險信號。」更有研究表明,1 成夫婦因此離婚。莫非今年情人節,改送個人記帳簿才對?
理財
|共28篇|
施彼理:民主政治與政策擺動
近來有個不知道是否準確的印象:不少香港人來英定居或者在英國置業的時候,都會做好功課,了解現行的稅務和規管條例。然而,似乎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英國的規例較常變,不像香港那般穩定。
經濟學家和個人理財暢銷書,所說的不一樣?
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 James Choi,鑽研了 50 部賣出過百萬甚至千萬冊的個人理財暢銷書,比較它們與主流經濟學對儲蓄、開支和投資方面的見解。他發現兩者建議的金融技巧完全相反,正希望設計出融匯兩者觀點的經濟學課程。
追求財務自由,先從小學習金融知識
「財務自由,提早退休」(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Retire Early,FIRE)近年成為亞洲年青人的目標。加上疫下工作不穩定、生活成本高昂等問題,促使人們轉以投資工具賺取更多收入,希望終可掙脫金錢束縛,隨心所活。但不少人為求更高回報,在缺乏基礎知識下胡亂投資,反離財務自由愈來愈遠。有學者就希望向年輕一輩教授金融技能,讓人從小學會管理資金,以應付日後所需。
簡約投資航行:澳洲金融科技初創 Spaceship
股海風雲莫測,突然殺出的政策可隨時讓概念股變成「丐念股」。投資新手或擔心投資虧損風險,未敢踏出第一步。澳洲近年冒起一些新創科技金融公司,化繁為簡,以簡約投資方案及低廉年費吸引投資初哥,該他們安心踏上投資路。
退休基金是納入 ESG 原則的理想選擇?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報告發現,在全球 50 家最大的公共養老基金和 30 家最大的主權基金中,有 16 家公共養老基金和 4 家主權基金在 2019 年發佈了可持續或負責任的投資報告。退休基金加入 ESG 原則起了勢頭,但未佔主流,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新世代金錢觀:賺多賺少,我都敢說
事無不可對人言,但連收入也是?「華爾街日報」發現,在 1980 年代及 1990 年代出生的人,亦即是所謂的千禧世代,對於個人財政狀況,包括薪金、房租、債務、投資,都較過往幾輩人表現坦蕩,賺多賺少也不再羞於談及,樂於跟同儕分享和討論。而這種心態上的改變,好處遠超所想。
【*CUPodcast】金錢心理學:為甚麼我總是亂花錢?
為何我們總是亂花錢?除了缺乏自制力,也因為商人深諳顧客心理,在消費的每一部份,如訂價、宣傳方面取悅顧客的大腦。當我們不加思考,跟隨大腦的捷徑走,便會輕易交出自己的金錢,甚至衝動消費。
被學校忽視的理財教育
若果沒有父幹,又希望脫貧,就只能靠自己加倍努力,以雙手改變命運。可是,很多人即使胼手胝足,有穩定收入,卻依然無法累積到可觀財富;有不慎者甚至墮入債務陷阱。要改善貧窮問題,除了要靠個人努力,以及政府消除制度和市場不公,有專家認為學校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應該讓學生從小就了解理財的重要性。
購物者的定心丸 —— 分期付款
早買早享受,但口袋銀根短缺,是否只能使用信用卡?最近,美國年輕消費者開始選擇分期支付平台,無論消費金額多少,均可直接綁定現金扣帳卡逐期免息還款。在疫情不明朗下,消費者花錢愈趨謹慎,「Buy-now, pay-later」有助減輕其購物時即時付款的壓力,令他們更樂於消費。
73 歲金融公司不老之道:唯有革命
當所有的產業都在大談數碼轉型,最保守的金融業仍是步履蹣跚。不過一家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資產管理商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s)卻顯得活力洋溢。
【Soul Monday】拒買玩具,專注親子相處時光
上網購物太容易,令人一不小心就花掉「冤枉錢」,買一堆中看不中用的商品。近年有不少人意識到這個問題,並發起網上主題標籤活動,像 #NoBuyYear、#NoSpendChallenge 等,承諾停止購物,及堅持使用已有的東西。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一位正兌現承諾的母親,她發現此舉的意外收獲,是為家中孩子創造出更難忘的回憶。
財政不忠,同樣危害婚姻
想要長相廝守,貴乎坦承溝通。但在錢銀方面,愛侶怕是難以辦到。網站 CreditCards.com 的調查顯示,3 分 1 受訪美國人認為「財政不忠」比婚外情更惡劣,但多達 1,500 萬人擁有「秘密」戶口或信用卡。為何再是親密,仍會藏起存摺?更重要的是,萬一「私己錢」或是卡債曝光,對關係有多大影響?
派錢也不要?加州人冷待全民基本收入計劃
最實際的新年願望,固然是升職加薪。但當真有天降橫財,一些人卻未必想要。加州城市 Stockton 為試行全民基本收入,由研究人員從全年入息中位數為 46,000 美元或以下的家庭,隨機抽出 1,200 戶發信邀請。其中獲選的 100 人可在 1 年半內,每月無條件獲得 500 美元。但令人意外的是,居民至今反應冷淡。
死於歌舞伎町的女客
港人初遊東京,多會去逛歌舞伎町,見識一下日本的聲色犬馬。但鮮為人知的是,在這座不夜城,埋葬了不少生命。警視廳的搜查人員表示,光在 10 月份,歌舞伎町至少發生 7 宗墮樓自殺案,合共 5 人死亡,包括 3 名年青女性。她們為何偏在尋歡作樂之地尋死?可能都與歌舞伎町的「男人」和「金錢」有關。
有錢即婚,沒財不如不婚?
生活要趨向安定,結婚似乎是其中一個途徑,那麼,結婚究竟為的是愛情,還是麵包?財經資訊平台「市場觀察」最新報道引述相關研究調查,發現在結婚的決定之中,愛及錢當然同時摻雜其中,但麵包似乎仍略勝愛情一籌
「雙 11」後遺:如何告別衝動消費?
同一個週日,當歐美多國悼念一戰死難者,內地網民為購物節最後衝刺。誰都知道,這種興奮來得快去得更快,往往尚未到貨便在頭痛,當時怎會買了一堆垃圾?但人就是會衝動消費。嘉信理財的最新調查顯示,64% 受訪的美國人後悔為新衣、新車、度假及電子產品等一時的享樂花錢。那麼為何我們像是著了魔,明知要省吃儉用還卡數,卻仍忍不住手買買買?
住老人院還是坐郵輪?
這股潮流興起,是因為他們發現,坐郵輪的花費只比住老人院多一點,卻能得到好得多的照顧:住宿環境、飲食、社交活動以及參加學習班,一天 24 小時的醫療服務,同時還能環遊世界。
小學數學題,你識計嗎?
小學數學情景題:「假設你要買 4 盒茶包,一包 $4.6 的洋甘菊、$4.15 的綠茶、$3.35 的黑茶、$1.8 的檸檬茶,你付 $20 紙幣結賬,應收回幾錢找續?」看到此處,有多少人已放棄用腦索性投靠計數機去?事實上,日前有跨 32 國分析研究顯示,竟有近 4 成人計不出此題,有學者直指,基本運算能力不濟,反映現代成人正面臨「理財知識危機」。
Live Norish:「瑞典溏心風暴」—— 從 IKEA 創辦人去世看家族理財
中國人有句古語:富不過三代。後人得到先人的財富不懂得珍惜,變得揮霍無度,最終坐吃山崩的故事比比皆是。但自世界近代史上最富有的 Rothschild 家族計劃出一系列的家族理財安排後,大部分歐美富庶家庭都爭相仿效,設立家族信託、家族基金、以家族資産控股集團等傳承財富,IKEA 創辦人 Ingvar Kamprad 就是其中一個家族理財的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