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近日宣布,即將推出加密貨幣 —— Libra,使用電子貨幣付款成為全球趨勢。Libra 協會雖然在瑞士日內瓦成立,但其實瑞士並不依賴電子貨幣,早前更推出了全新的 1,000 元紙幣。現金目前為止,仍然是瑞士人最主要的付款方式。
現金
|共16篇|
德語中,富有的是巨人,窮人就是蟾蜍?
節儉是德國人的民族性,談到錢,人們總會小心翼翼。要他們掏腰包難,只因他們財不願露眼,可能就連從口中直接說出來也不太願意。我們很難理解德國人的錢到底有多神秘,世上亦甚少國家會跟德國一樣,有著千變萬化對「錢」的稱呼。
國家印鈔也會搞「外判」?
最近,利比里亞政府宣佈遺失了價值 1.04 億美元的現鈔。利比里亞中央銀行從海外印鈔公司訂購了鈔票,卻在經過該國的主要港口及機場後消失。銀行失巨款固然是大事一樁,但也不禁要問,自己國家的貨幣也可以由外國製造?
殘酷現實:儲得了錢,儲不了購買力
清朝典籍「嶺南叢述」記載了一個白蟻食銀的故事:康熙年間負責鹽務課稅的官員發現,部分庫存的白銀突然消失,其後發現白銀為白蟻所食。儘管一些地方風俗誌,記載的事件未能確定真偽,但若放在現代人的儲蓄狀況上,卻是另類的「事實證明」:假如只把賺到的錢鎖進夾萬、低息儲蓄戶口,日子過後,存下的錢卻會一點一點地「消失」── 貨幣的購買力,往往隨著通脹而下降。
電子支付?數銀紙才是全球大趨勢
電子支付程式進軍香港,宣傳廣告鋪天蓋地,無現金化是否大都會的新趨勢?不過,國際清算銀行(BIS)近日所發表的報告則完全唱反調,莫說是電子支付和虛擬貨幣,現在全球的刷卡付款次數和金額都有驟減跡象,而現金使用率在過去十多年卻逐步上升。一切似乎回歸原點,收起手機和信用卡,還是腰纏萬貫數銀紙最實際。
為何日本還是現金大國?
支付寶殺入香港,不久後在街市、的士、街頭巷尾將處處見其蹤跡。無現金經濟叫不少人熱血沸騰,熱血得平地一聲「雷」,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榮休教授雷鼎鳴在研討會上興奮得揚言在中國「叫雞」也可用支付寶。假如無現金是先進的表現,世上另一科技大國日本,在電子支付方面還相當落後,仍有為數不少的國民喜愛使用現金。
Chester Ho:的士風雲 —— 畀錢容易,截車難
大約 7 年前,八達通嘗試在新界的 20 部的士安裝讀卡器,希望推行電子付款服務,可惜遭大部分司機棄用;自金管局批出電子錢包牌照後,Tap & Go 和 TNG 都對的士市場感興趣,去年 TNG 就打算在 1,000 部的士安裝裝置,不過計劃很快便胎死腹中,然後才和數碼港租戶巴士專線的合作。市民一直認為的士是電子付款無法攻陷的堡壘,所以當支付寶和微信公佈將在的士推行電子付款服務時,很多市民都「有被震撼到」。
Chester Ho:「無現金時代」不必是政策目標,但局長不說
「會否有一個目標,多少年後香港不用再以現金付款?」今年施政報告發表後,有記者這樣問創科局局長楊偉雄。雖然本欄一直介紹新科技,並經常指香港創科環境落後於其他大城市,但是我始終認為科技是為改善生活而設,不應該為了追趕科技而盲從,最重要是在有需要的時候,懂得運用正確的科技解決問題、增加效率,但是否必須所有市民都有極高的「數碼參與度」,擁有穿戴式科技、利用 P2P 轉帳應用程式,才算是國際城市、科技達人?同理,身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政府必須充分了解電子錢包的技術、保安,及制訂好一套完善的政策,讓企業和市民在有保障和指引的情況下,按喜好和情況去使用這些技術。然而,市民並非一定要因為政府推動電子錢包而棄用現金。
錢可以有多髒?
這個世界比你想的更骯髒 —— 從衛生角度而言。由扶手到 iPhone,無不充斥細菌、真菌和病毒。當你與人握手,或是拉開大門,其實也在與人交換微生物。但現時研究人員更發現,生活上不可或缺的現金,正是主要的「播菌平台」。他們從美鈔上發現林林總總的東西,包括寵物的 DNA、致病的細菌甚至是毒品的痕跡。研究顯示,近八成美鈔都存在可卡因的蹤影。
瑞典告別現金:捐款也可用卡
Cash free 文化在瑞典成為主流,多數銀行不受理現金,商戶小店也主張消費者刷卡,或是用 app 付款。近來,瑞典再向無現金社會邁進一步,愈來愈多教區接受以電子方式捐款,並指成本少了善款多了。但告別現金,真是百利而無一害?
蘋果到底多有錢?
直至 2016 年第四季度,蘋果的現金儲備已達 2,461 億美元,CNN 形容「蘋果繼續印銀紙」。美國智能數據分析公司 Sailthru 首席收益官 Andy Leaver 則拿蘋果囤積的現金,與多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較量,證明何謂「富可敵國」。但蘋果把逾九成的現金儲備,放在海外銀行帳戶,以享受較低稅率,杜林普希望「用些手段」,讓蘋果把錢轉回美國境內。但這個如意算盤,是否真的打得響?
日元硬幣的造化
遊日常見問題之一,是零錢很多很散。吃飯購物坐巴士,掏出了一堆硬幣,放在手心逐個認,尤以 50 円最難辨識。它不像 1 円又小又輕,亦不像 500 円又重又金。你驟眼看以為是 100 円,中間卻多了個洞,再看又以為是 5 円,顏色卻是銀不是金。搞了半天,司機侍應服務員仍笑著等,自己倒先尷尬起來。因此有說,日本的收銀處多有小盤,供人放置硬幣找續,既為減少身體接觸,也為將錢看清看楚,免得雙方拗數。50 円和 100 円硬幣均是常見常用,但它們的歷史原來不算很長。
廢鈔 200 億張,印度如何處理?
莫迪一聲令下,把印度兩款大額紙幣,即時停用回收。他藉此打貪污反逃稅,卻也造成現金短缺,以及垃圾如山。據估計,這批突然湧現的廢鈔,全國多達 200 億張。該怎樣妥善處理,成為避免擠提以外,大小銀行另一當務之急。
莫迪鐵腕廢紙鈔,打的不只是黑金,而是印度的未來
印度總理莫迪,在 11 月 8 日晚間突然宣布停用最大面額的紙鈔,隔天一早全面作廢並回收。該政令不到 4 小時內就生效,完全沒有緩衝期。莫迪宣稱,這項措施是為了要打擊印度長久以來的貪腐與黑金問題。根據官方統計,印度 12 億人中只有 3% 有繳交所得稅,不只嚴重影響政府稅收,龐大的金錢流入地下市場,成為犯罪溫床。
超前香港:津巴布韋的無現金經濟
在禮拜日,信徒奉獻,但不是把捐款投在收集盤上,而是一個個拿出銀行卡刷在讀卡機——捐獻完成。聽起來像在超級市場的交易,卻真實發生在非洲國家津巴布韋的教堂裡。他們刷卡捐獻,主要並不是貪圖方便,而是在津巴布韋幾乎無現金可用。
少了紙幣,世界和平?
「錢是萬惡之源。」這基本上是不可質疑的事實,但「現金是萬惡之源」一說更為準確。現金,尤其如 $100 美元的大額紙幣,滋長罪惡,方便罪犯瞞天過海,作奸犯科,做出種種犯法壞事:敲詐勒索、人口販賣、毒品交易,洗錢賄賂、恐怖襲擊,數之不盡的罪行均是得利於現金。故此,著作「現金的詛咒」的哈佛經濟學家 Kenneth S. Rogoff 提倡,美國應率先取締大額紙幣,建立「少現金社會」,打擊罪案之餘,更對社會未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