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較早前公佈全球生活成本最貴城市排名,香港繼續成為最貴城市之外,今年瑞士蘇黎世及法國巴黎亦成為榜首。瑞士的蘇黎世與日內瓦,物價同樣一直「傲視全球」。香港人或多或少明白本地生活成本高企的原因,那麼,瑞士的生活成本為何又居高不下?
購物
|共51篇|
【雙十一】當網購不可或缺,減省包裝才是環保王道
從中國的雙 11 到西方的 Black Friday 和 Cyber Monday,全球網購平台割價傾銷,買家開心賣家更開心,但隨之而來的長途運輸及包裝廢物,令岌岌可危的生態環境再受重擊。今年加上疫症大流行,預計線上搶購將更熱烈。在消費和環保之間,電商龍頭亞馬遜及多間新創公司分別作出嘗試,企圖取得平衡。
歐盟消費怪象:有單一市場,無單一價格
歐盟或有單一市場,卻沒有單一價格。在這種一體化市場,售價理應會慢慢劃一,但這個過程在歐盟卻停滯不前,同一件產品的價格依然相距甚遠,即使在富裕國家之間亦不例外。「經濟學人」更發現,當中的差價之大,在紙尿片市場尤其明顯且不尋常。
疫市下的購物模式:以物易物
武漢肺炎橫掃全球,各地經濟面臨衰退,人們收入銳減,焦慮情緒持續加劇。英國廣播公司就專文提出以物易物的社區經濟模式,用貨品代替貨幣,或可助人暫時渡過逆境。
Gloria Chung:疫症過後,你最想去邊度旅行?
有危就有機,旅遊唔會死,畢竟人類嘛,盤古至今都喜歡遠行。疫症過後,你最想去邊度旅行?
無人店的商機:以顧客的誠信賭一回
愈來愈多零售商和亞馬遜無人便利店(Amazon Go)一樣,不再設現金收銀和當值員工,目的是創造更為方便的購物環境,同時又無須承受高風險。但他們最需要的不是科技,而是對人性優點的信賴:即絕大多數人都是有誠信的。
墨西哥禁膠袋,是「低級的民粹主義」?
新年新作風,墨西哥城自今年 1 月 1 日起全面禁用即棄膠袋,他國居民或會自備環保袋,但對於擁有長遠「攜物歷史」的墨西哥人來說,替代膠袋的選項五花八門:舊衣物、禾桿草織籃、小麻包袋、把紙捲作甜筒狀,甚至繩都是他們的法寶。
5 個有關聖誕禮物的殘酷事實
聖誕節代表著一場接一場的飯局酒局、派對、不斷購物以獲得快樂的時刻。為了快樂,即使深知地球將要付出重大代價,人們仍然堅持購買禮物。世界經濟論壇引述數據,指出消費者如何在這個普天同慶的日子中,被沖昏頭腦及作出龐大花費。
網上購物,小心買到…… 垃圾?
網購方便,但同時危機四伏。美國近年有不法之徒專門在垃圾站「尋寶」,把尚有價值的物品清理乾淨後訛稱是「全新商品」,再擺上 Amazon 售賣。事件去到最近才開始發酵,「華爾街日報」嘗試聯絡其中的商家,更派員模擬整個過程,看看是否真能「無本生利」。
南非種族隔離時代:抵制行動打破「白色經濟圈」
自 1948 年「種族隔離法」生效,南非黑人遭受的制度歧視壓迫不斷。1983 年白人政府「讓步」,籌組三院制議會,被同年成立的南非民主統一戰線(UDF)批評是白人政府分而治之的扭曲讓步。1985 年,UDF 協調以杯葛方式,抵制白人以及跟種族隔離政權合作的黑人所擁有的商店,要求讓南非黑人享有完全公民權。
【Soul Monday】拒買玩具,專注親子相處時光
上網購物太容易,令人一不小心就花掉「冤枉錢」,買一堆中看不中用的商品。近年有不少人意識到這個問題,並發起網上主題標籤活動,像 #NoBuyYear、#NoSpendChallenge 等,承諾停止購物,及堅持使用已有的東西。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一位正兌現承諾的母親,她發現此舉的意外收獲,是為家中孩子創造出更難忘的回憶。
終極斷捨離:只租不買
在不穩定的年代,擁有實體物件似乎也成為負擔。近年不少年輕美國都市人放棄買屋,也放棄擁有物件,針對這個族群的需求,當地有關租借的初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KODW】善用科技與數據 構思人性化設計 成為品牌新力量
為蘋果公司專賣店設計零售體驗的體驗設計公司 Eight Inc.,香港首席總監 Chris Dobson(戴革思)將於 KODW 的論壇,分享其對體驗設計及實體零售的看法。他表示,如要在此把是次演講的重點扼要地說出來,科技並非唯一的答案。其實一切要回歸至客戶,確切了解用家的需要,從而設計出人性化的體驗,運用科技或數據只是為了提升用家體驗而已。他笑言,這聽起來很像很簡單,但現今不少大企業正缺乏這樣的觀點。
環保產品真環保?
以環保之名,購買大量環保產品,而非善用家中已有物件,是否真的環保?購買環保產品之後,又會否持之以恆使用?
「宜家效應」:別讓消費者覺得太方便
今日許多零售商都致力於簡化消費流程,鼓勵以電子支付,提供各種便捷和即食(ready-made)的服務,但在消費心理學的角度,顧客的心態剛好相反。商品的成功秘訣,便在於讓它變得更為複雜和不方便,愈有挑戰性,愈見吸引力。
「雙 11」後遺:如何告別衝動消費?
同一個週日,當歐美多國悼念一戰死難者,內地網民為購物節最後衝刺。誰都知道,這種興奮來得快去得更快,往往尚未到貨便在頭痛,當時怎會買了一堆垃圾?但人就是會衝動消費。嘉信理財的最新調查顯示,64% 受訪的美國人後悔為新衣、新車、度假及電子產品等一時的享樂花錢。那麼為何我們像是著了魔,明知要省吃儉用還卡數,卻仍忍不住手買買買?
「在日本使用」:東瀛二手店正席捲中國等地
到古著店尋寶,是日本旅遊其中一個熱門行程。不過,將來也許無須特意飛到日本,在本地,甚至其他國家,就能體驗同樣的尋寶樂趣。因為來自日本的二手古著、飾品店,有見中國及東南亞地區對二手商品需求上升,正嘗試向當地擴展業務。
與其買衫,不如租衫?
人靠衣裝,不過人人都買衫,產生的浪費驚人。即使回收、轉售,仍不能完全避免銷毀、丟棄的情況。假如在共享熱潮下,人們能否共享衣服?這個想法先在歐美萌芽及實現,近年中國亦有人認為時尚也可租賃,推出共享時裝平台。
颱風襲地球:趕上倉是甚麼心理?
超強颱風山竹襲港,由於政府和傳媒(以及長輩群組)連日警告,一號風球還未懸掛便已全城戒備。大批市民趕去超市街市,買些食材、杯麵、罐頭等儲水儲糧,結果早於星期五晚,便見貨架空空菜價騰貴。數天前的美國北卡羅萊納州亦大同小異,颶風佛羅倫斯直撲當地之前,居民湧至超市備貨。但意外的是,有些人狂掃零食啤酒,有些人卻毫無準備。為何會有前者般乘機放縱,又會有後者那樣闊佬懶理?
讓景點「迪士尼化」:紀念品的泛濫與低俗
巴黎鐵塔、胡夫金字塔、京都金閣寺…… 旅遊勝地總叫人流連忘返。想留住旅行回憶,不少人或會選擇購買紀念品。但回頭一想,買一件沒有實際用途、大量生產的東西,意義何在?偏偏景點附近的紀念品店總開得成行成市,成為另類景色。究竟從何時開始,紀念品成為旅遊的指定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