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奶們愛逛超市,我媽也不例外。媽在香港也逛盡區內超市,她的宗旨很清晰 —— 哪家超市有抵買的東西,她就會到哪家。這 3 星期她訪英的節目離不開逛超市,我也安排她到英國的 10 大超市打卡。她現在知道:愛逛超市的,不會到便利店版的超市。只有規模大的超市才能滿足我們購入不同種類食材和物品的需要。
購物
|共69篇|
【年輕勢】快速、奢侈、揮霍:年輕新世代為何這樣花錢?
歐盟有超過 1 億人口年齡介乎 10 至 34 歲;美國 3 分之 1 人口為 Z 世代和千禧一代,以其為首的家庭年度支出達 2.7 萬億美元,約佔總支出 30%。年輕一代不但具消費力,還展現新的消費模式 —— 沉迷虛擬世界,但講求貨真價實和品味;既要便捷的無縫購物體驗,又要彰顯個性 —— 品牌正了解該如何定義下一個消費主義時代。
倫敦物價貴?通脹下的超市心得
不少慳錢方法都需要時間去實踐。如果你的時間比金錢貴的話,我也同意你應該花時間在別的事上。的確,我這種全職家庭主婦才有時間到處格價,相信上班一族都選擇慳的是時間。這次分享一些關於本地超市慳錢的小發現。
無聲購物:日本商舖引入「靜音時間」
明亮的燈光,輕快的歌曲。這些旨在吸引大眾消費的營銷策略,偏令自閉症患者或高敏感人士深感煎熬。在歐美澳紐等地,已有不少商戶增設「靜音時間」,於特定時段調低背景音樂及照明亮度,即使對此過敏也可安心光顧。如今在「奉客如神」的日本,連鎖店以至消閒設施也開始仿傚。
【Soul Monday】從購物清單「發掘」愛
考古學畢業的英國女子 Lucy Ireland Gray,熱愛蒐集被隨處拋棄的購物清單,從中一窺物主的生活片段,甚至想像對方的外貌個性。「就像找到被扔掉的文物,再用它來建立故事。」Gray 的收藏品或等同近 300 張「廢紙」,她卻能把它們看成「日常的詩歌」,並在裡頭讀出人與人的關懷和愛。
節儉是美德,更是最「潮」生活方式
中國「清零」至上,經濟難免受創,尤其打擊年輕勞動力。16 至 24 歲人口失業率達 20%,部分仍有工作的也要減薪。統計顯示今年首 3 個月內,38 個城市的平均薪酬下跌 1%。青壯年男女只好告別爆買、豪食、高消費的「小資」生活,重新推崇節儉這種傳統美德,甚至在網上掀起一股低成本生活熱潮。
通脹下,瑕疵特價品是精明之選
超市內的特價貨架上,充斥著凹陷、快要過期,或是過季產品,一直吸引不少想要省錢,或是有冒險精神的消費者前往「尋寶」;美國更有專賣此類商品的店舖。隨著通脹、環保意識提高,以及品牌重塑,人們不再以購買瑕疵品為恥,這類店舖也吸引到更多新客。
自助收費缺點多多,為何依然無處不在?
去年美國一項民調顯示,67% 受訪者表示使用自助收銀機時,曾遇上訊號故障等阻滯,既不方便,還可能因而少買貨品;對經營者而言,這類機器的安裝和維修成本高昂,還多了人順手牽羊。但食品市場行銷協會的數據顯示,2020 年 29% 的食品零售交易經由自助收費系統處理,比前一年高 23%,顯示其愈趨普及。
商店添置咖啡吧,可以推動消費?
衝動購物除了出於心癮,也與身體狀態有關。過往有研究發現,肚餓時購物,人的物欲會有所增加,往往因此購入更多不必要的東西。最近有研究更指出,購物前喝咖啡,不僅令人精神,亦易令人花更多錢購物。
為何這家店會放棄送貨,改為自取?
安坐家中即可購物已成日常,但日本工作服品牌 WORKMAN(ワークマン)卻選擇逐步取消送貨服務,轉而要求客人到店自取,以省下包裝及運輸產品所需的成本。「日經亞洲評論」近日有專文解釋,在顧客已慣於無需到店的年代,WORKMAN 有甚麼方法令他們回到實體店。
醫療行業拯救大型購物「死場」
疫情及防疫限制嚴重打擊零售業,不少店舖為求繼續經營,轉而售賣口罩及快速測試套裝。據商業雜誌 Fortune 報道,在美國,很多郊區大型購物中心 10 多年來本就經營困難,封鎖下更幾乎失去所有顧客。有醫療中心就想到改造這些「死場」,以應對龐大醫療需求。
初創公司也能抗衡 Amazon?
巴黎初創公司 Ankorstore 被視為成功抗衡 Amazon 的歐洲企業,創業兩年多,公司估值已達 17.5 億歐元。這間電子商務公司深知若論低價、方便及快捷,必定難與巨頭對抗,所以他們選擇與歐洲獨立品牌及小商戶合作,讓各地小店能出售更多獨特產品,而顧客亦可購得高質素的心頭好。
【圖解】時尚背後的環境災難
時尚背後的成本龐大,製造 1 公斤紡織纖維平均會產生 23 公斤溫室氣體、製作一件棉製 T 恤需要 2,700 公升水,相關的研究數據不勝枚舉。加上「快時尚」的流行以及部分人過度消費的購物模式,時尚產業目前成為世界第二大污染行業。
陶傑:西方列強品牌在中國的「退貨戰爭」
為何「加拿大鵝絨」與 LV 在世界各地「先進國家」都設有寬鬆的顧客退貨機制,獨是中國特別嚴謹?絕對不是加拿大鵝絨或 LV 的老闆的祖先,曾經參加過八國聯軍侵略清國,而遺傳的「種族歧視基因」到今日發作,而是「中國國情」之下的中國消費行為,形成統計學數字,換言之,金錢決定商業行為,與「西方列強不想中國強大」無關。
鄭立:爆買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有利有弊
所以,管理商品就如打橋牌,太多不行,太少也不行。加上這世界沒有隨意門,入貨需要時間,不能在賣光後才入貨,而是要在差不多賣光時下決定,因此要有一定的預判能力。
幫助視障人士購物的彩 Code
超市內有琳瑯滿目的商品,但對於視障人士而言,要憑一己之力選取合意的生活用品卻極為困難。由西班牙公司開發的新型彩色條碼技術,近日首次應用於英國食物包裝中,旨在幫助失明人士及弱視人士識別商店中的產品,並獲得有關食品的健康及安全資訊。
「奄尖」顧客想要的是甚麼?
「奄尖」的顧客總是左思右想,精挑細選才能購得心頭好。在最近發表的市場學研究中,研究人員嘗試定義何謂「挑剔」,並開發出一種用於測量購物者挑剔程度的準則。參與研究的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PSU)市場學系主任 Margaret Meloy 表示,此次發現有助企業制訂更好的銷售策略,以應付有特別需要 —— 或者要求特別多的客戶。
語音指令,印度網購的新出路?
在人口多達 13 億的印度,有 22 種官方認可語言,加上數以百計的方言,日常溝通已甚困難。有調查發現,雖然印度網民數量急增,但 6 成人基於語言障礙,包括難以用英語鍵盤輸入本地語言,因而未有網購。於是,支援多種本土語言的電子商務平台 Niki,在當地應運而生。
為何瑞士物價高?
「經濟學人」較早前公佈全球生活成本最貴城市排名,香港繼續成為最貴城市之外,今年瑞士蘇黎世及法國巴黎亦成為榜首。瑞士的蘇黎世與日內瓦,物價同樣一直「傲視全球」。香港人或多或少明白本地生活成本高企的原因,那麼,瑞士的生活成本為何又居高不下?
【雙十一】當網購不可或缺,減省包裝才是環保王道
從中國的雙 11 到西方的 Black Friday 和 Cyber Monday,全球網購平台割價傾銷,買家開心賣家更開心,但隨之而來的長途運輸及包裝廢物,令岌岌可危的生態環境再受重擊。今年加上疫症大流行,預計線上搶購將更熱烈。在消費和環保之間,電商龍頭亞馬遜及多間新創公司分別作出嘗試,企圖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