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

|共53篇|

挑戰言論自由:衝著安倍國葬而來的暗殺犯電影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後,政府定於 9 月 27 日為他舉行國葬,導演足立正生就挑前一天推出新作 —— 以犯人山上徹也為原型的電影 REVOLUTION+1。這部以低成本趕拍出來的作品,從最具爭議的角度探討最具爭議的事件,為和諧至上的大和民族帶來強烈衝擊。致電抗議的民眾、堅持上畫的戲院、好奇買票的觀眾,都在無意間為言論自由劃下界線。

百年後,再看紀錄片「北方的南奴克」

紀錄片似乎與「真實」、「紀實」密切相關,但何謂真實,並不是那麼容易劃分。例如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的拍攝手法,不干涉事情發生,視攝影機為沉默的記錄者;但這又能否保證拍攝對象在鏡頭前不會修飾自己?又例如拍攝者與對象建立緊密關係,從而獲得機會深入探討議題的機會;但拍攝對象有了被攝影的自覺,又會否影響所謂的真實?如何看待今年面世剛好一個世紀、講述北極圈原住民因紐特人(Inuk)生活的無聲紀錄片「北方的南奴克」(Nanook of the North),也是一個難題。

莫坤菱:「七人樂隊」的觸動 ——「回歸」後,我們在香港「迷路」

「七人樂隊」由香港 7 位著名導演拍攝,包括杜琪峯、徐克、許鞍華、林嶺東、譚家明、袁和平和洪金寶,由 50 年代戰後到 2020 年代,每人拍一部短片,刻畫一個 10 年,至於誰拍哪個就抽籤決定,既向菲林致敬,也訴說香港情懷。

陶傑:歲月無蹤 金秋不朽 —— 悼羅啟銳

香港人是一個去留不捨、聚散無定的族群,2021 年之間,許多香港人決定移民。我常常想:不知道羅啟銳會不會重寫一個新版本的「秋天的童話」,當玻璃之城傾塌,往昔的歲月被盜,若這對雌雄大導的才思還健翩如昔,香港的下一代在泰晤士河畔的倫敦塔橋邊,也是秋天,不知幾時帶給我們另外一章的童話?

被國安逮捕的伊朗導演是誰?

一星期內,伊朗先後拘捕 3 位知名電影人,導演拉穌羅夫(Mohammad Rasoulof)與夥伴阿利赫馬德(Mostafa Aleahmad),因聲援示威被控違反國安,異見導演巴納希(Jafar Panahi)譴責拘捕行動,隨後亦遭逮捕。他們都曾經在高壓環境下堅持創作,他們的作品有不少曾經在香港上映。

莫坤菱:今生不再的「玻璃之城」

得悉香港導演羅啟銳過身的晚上,我把舖塵的光碟送進播放器,重溫一段段在香港大學或許荒唐但無垠的年月,戲內也側寫了 97 回歸一刻的璀燦煙火,耳邊徐徐響起黎明唱的「今生不再」。燈滅人逝,此生不再是愛情,是電影,也是我城。那場雨,撲毀了煙花,25 年後,雨只有下得更無情。

方俊傑:孩子轉運站 —— 是枝裕和有沒有求變?

是枝裕和有沒有求變?完成「小偷家族」,贏了康城影展金棕櫚獎之後,是枝裕和先到法國,拍攝法語電影「真實芳言」,再到韓國,用韓文拍了「孩子轉運站」,不能說沒有冒險精神。當然,是枝裕和是是枝裕和,他關心的,從來都是血緣關係。這一點,直到「孩子轉運站」,也沒有改變。

李安的創作哲學:興奮與危機共生,求生與求死並存

綜觀李安的創作歷程,可以發現他的作品風格相當多變,從早期「父親三部曲」的中國傳統家庭倫理劇,逐漸探討西方社會文明,從非主流的藝術電影,到後來執導大成本的荷里活科幻巨片,橫跨的範圍之大,與他溫吞和緩的外表頗不相符。他也坦承:「我是跳躍比較大,整個片型都要給他換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