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國安逮捕的伊朗導演是誰?

A+A-
本週被捕的伊朗知名導演拉穌羅夫(左)與巴納希(右)。 圖片來源:路透社;Kaveh Kazemi/Getty Images

一星期內,伊朗先後拘捕 3 位知名電影人,導演拉穌羅夫(Mohammad Rasoulof)與夥伴阿利赫馬德(Mostafa Aleahmad),因聲援示威被控違反國安,異見導演巴納希(Jafar Panahi)譴責拘捕行動,隨後亦遭逮捕。他們都曾經在高壓環境下堅持創作,他們的作品有不少曾經在香港上映。

事源於 5 月 23 日伊朗城市阿巴丹(Abadan)有 10 層高樓宇倒塌,意外中 43 人罹難。憤怒的群眾事後上街,要求起訴及處分涉案「無能官員」,警方隨即以催淚彈鎮壓、鳴槍示警,並拘捕多名示威者。

拉穌羅夫為首的電影工作者其後發表聯署公開信,稱事故反映貪腐問題嚴重,呼籲安全部隊「放低武器」,據報有最少 70 人聯署。伊朗官方通訊社伊通社(IRNA)則報道,當局拘捕拉穌羅夫與阿利赫馬德,指控兩人勾結國外反對組織,正密謀破壞國家安全,「煽惑騷亂及擾亂社會的心理安全」。

另一名異見導演巴納希(Jafar Panahi)公開譴責拘捕行動,在 Instagram 發表聯署聲明,指控政府侵害個人及社會基本權利,獲 334 名電影製作人及社運分子聲援。根據邁赫爾通訊社(Mehr)消息,巴納希週一前往檢察官辦公室,了解拉穌羅夫情況時被捕。

  • 拉穌羅夫電影「浮城記」預告片。

拉穌羅夫:以光影帶來光明

現年 49 歲的拉穌羅夫,早期執導電影如「浮城記」(Iron Island,2005)和「收集眼淚的男友」(The White Meadows,2009),具備濃厚詩意和魔幻寫實風格,但處處流露反建制意識。2011 年他與巴納希同樣被控「未取得官方授權」拍攝電影,被判入獄 6 年,又被控反建制宣傳而禁止拍攝電影 20 年。當時拉穌羅夫執導的「再見伊朗」(Goodbye,2011)在康城影展得獎,但他卻身陷囹圄無法領獎。

拉穌羅夫事後上訴得值,獲法庭減刑,但他未有就此迴避政治,反而捨棄早年的電影隱喻,故事更見寫實。「不滅的真相」(Manuscripts Don’t Burn,2013)把政府暗殺異見行動搬上銀幕;「就算世界與我為敵」(A Man of Integrity,2017)批判官商勾結黑幕;「惡與他們的距離」(There Is No Evil2020)以 4 個獨立故事組成,講述 4 名革命衛隊隊員執行死刑時,對道德困境的不同回應。

  • 拉穌羅夫電影「惡與他們的距離」預告片。

拉穌羅夫憑「惡與他們的距離」奪得柏林影展最高殊榮金熊獎同時,卻再次被指控利用電影「從事反建制宣傳」,影展期間正在服刑,又被禁止出境,再次與國際影展擦身而過。他在入獄前的訪問解釋:

至今,我所有電影都處理現實的黑暗面,人要麼屈服於壓迫,要麼因反抗失敗而陷於失落…… 但我想把鏡頭轉向光明一面,表明即使你因反抗或拒絕鎮壓而要付出代價、受到傷害,但你仍然可以快樂的過活。我決心要把這種光明,置於我故事的核心。

巴納希:禁令下堅持違法拍攝

現年 62 歲的巴納希,資歷較拉穌羅夫深,憑處女作「白氣球」(The White Balloon,1995)在國際影展鋒芒初露,劇本來自伊朗大師級導演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體現早年伊朗電影的樸實風格,以兒童為主角。後來在「七女性」(The Circle,2000)及「越位女球迷」(Offside,2006)公然探討伊朗女性處境,開始展露出社會批判意識。

2009 年巴納希公開支持反對派領袖,又參與伊朗綠色革命,結果淪為政權眼中釘。與拉穌羅夫一同被捕和被禁拍電影,反而激發他的創意 —— 他利用等候上訴的時間,在德黑蘭公寓秘密攝製電影「這不是電影」(This is not a Film,2011),以鏡頭紀錄自己的生活,再通過 USB 把作品偷運出境。

  • 巴納希電影「伊朗的士笑看人生」預告片。

此後,巴納希繼續以身犯險,多次在有限條件下拍攝電影。他在「伊朗的士笑看人生」(Taxi,2015)化身的士司機,利用內置攝錄機製成偽紀錄片,透過與乘客交流道盡人生百態,結果同樣為他贏得柏林影展金熊獎,但他與拉穌羅夫際遇相似,因被禁出境而無法身赴柏林領獎。

根據報道,阿利赫馬德是拉穌羅夫合作夥伴。依據伊朗電影資料庫 IMVBox 顯示,他曾經擔任數部電影的服裝及美術指導,網絡電影資料庫(IMDb)資料亦指出,他在 2009 年電影 Poosteh 中兼任導演與編劇。雖然國際知名度較低,但沒有因此被國際社會冷落,康城與柏林影展先後發表聲明聲明,要求伊朗當局釋放 3 名電影人。

新書推介

「從前,遇上 100% 的香港」

歷史的靈光一閃
如何迸發香港複雜而多重的可能性?

2020 年 CUP 出版首度在香港出版的繪本畫作「從前,有個香港」(This is Hong Kong),重現 1960 年代初捷克旅行畫家 Miroslav Šašek 眼中 100% 的絢爛香港。所謂的 100% 不是一個圓滿的盡頭,中間可能藏著各取所需、各執一詞的 100%,香港亦是這樣碰撞而生的。這書想捕捉的,就是歷史靈光一閃碰撞的瞬間,並把各人眼中的 100% 展開:

九龍市區的發展和規劃,原來受惠於葡萄牙人?
在越南史家眼中,香港曾經是越南趙朝一部分?
香港接受過美國經濟援助興建村落?

最後,香港在自己的歷史上留下怎樣的足印?我們眼中的香港是不是 100% 的香港?就讓這本書補上我們沒有遇上的香港。

編著:CUP 媒體
書名:從前,遇上 100% 的香港
插畫:麥東記
售價:港幣 148 元
ISBN:978-988-79700-6-4

CUP 出版 @ 香港書展 2022

不論是寫還是讀,文字能抒發人的心情,也能紀錄時代掠影,在今個夏天尋書香,就是我們能捕捉的小小歡悅。CUP 媒體準備了多本好書待讀者發掘,更有精美周邊產品,不容錯過!

  • 7 月 20 至 26 日(星期三至星期二)
  • 灣仔會展 1B-E31 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