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後,再看紀錄片「北方的南奴克」

A+A-
「北方的南奴克」裡,南奴克用刀切出冰塊,砌成冰屋。現實中,他們已在房屋居住。 圖片來源:John Springer Collection/CORBIS/Corbis via Getty Images

紀錄片似乎與「真實」、「紀實」密切相關,但何謂真實,並不是那麼容易劃分。例如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的拍攝手法,不干涉事情發生,視攝影機為沉默的記錄者;但這又能否保證拍攝對象在鏡頭前不會修飾自己?又例如拍攝者與對象建立緊密關係,從而獲得機會深入探討議題;但拍攝對象有了被攝影的自覺,又會否影響所謂的真實?如何看待今年面世剛好一個世紀、講述北極圈原住民因紐特人(Inuk)生活的無聲紀錄片「北方的南奴克」(Nanook of the North),也是一個難題。

美國導演 Robert Flaherty 執導的「北方的南奴克」在 1922 年上映,在商業上取得成功。電影紀錄了北美洲魁北克西北部極端寒冷的環境中,因紐特獵人南奴克 (Nanook)和家人在冰天雪地中生存、尋找食物等生活片段。電影的拍攝技巧、呈現的美麗畫面,大受當時的影評人好評,也奠定它作為第一部流行長篇紀錄片的地位,Flaherty 本人更因此贏得「紀錄片之父」的稱譽。

投擲魚叉的南奴克;南奴克在因紐特語中,意思是北極熊。 圖片來源:John Springer Collection/CORBIS/Corbis via Getty Images

電影開場的文字介紹中,Flaherty 表示自己曾在 1910 至 16 年間探索北方,對愛斯基摩人(Eskimo)的生活有深刻瞭解,並產生深深的敬意,希望製作一部電影呈現自己熟悉的典型愛斯基摩人。隨後的片段,展示了南奴克在荒涼的北極中獵殺海象、建造冰屋,對著鏡頭微笑和大笑等等,彷彿這就是他原始的生活。然而,今天瞭解這部紀錄片的觀眾大多清楚,電影當中有多處不實,更甚是整個家庭都屬虛構。南奴克不叫南奴克,真名是 Allakariallak,兩位妻子也只是演員,現實中並不是 Allakariallak 的妻子。

「北方的南奴克」更不是 1920 年代初因紐特人的文化紀實,而更接近於重現歷史。例如 Allakariallak 和族人在那個年代已居於房屋,而非電影裡的冰屋;鏡頭下的南奴克用魚叉狩獵海象,現實中的 Allakariallak 早已使用步槍。又例如,其中一個場景中南奴克眼前有一部留聲機,他竟然咬了唱片一口;現實中 Allakariallak 卻很熟悉如何使用留聲機。爛番茄網站(Rotten Tomatoes)認可影評人 Douglas Laman 認為,「北方的南奴克」產生了這類將謊言當作事實傳遞的電影模式;描繪土著在看到唱片及其他現代發明時表現得困惑的滑稽鏡頭,則主要為滿足白人定居者對土著的印象。

原住民電影導演 Adam Piron 向「經濟學人」表示,這部電影將因紐特人描繪成高貴的原始人,「從而使土著人民充滿異國情調,並將他們貶抑為舊日的人」。Laman 認為,製作描繪人類對抗惡劣自然環境的電影本身沒有錯,「問題是『北方的南奴克』對這想法異常依戀,壓倒了原住民的人性、獨特的文化及自主權。Flaherty 沒有讓對象的日常生活,引導他的鏡頭及創作本能,而是選擇削弱他們的生活方式,以滿足自己的強烈欲望。」

Flaherty 生前曾表示:「為了捕捉它的真實精神,人們經常不得不扭曲一件事。」如何看待「真實」,可能影響人們對「北方的南奴克」的評價。已故影評人、普立茲獎得獎者 Roger Ebert 曾在 2005 年以「世界盡處的真實」(Reality at the end of world)為題,稱讚「北方的南奴克」的真實程度,勝過任何相關批評:「這部電影如實呈現了創作本身。不管幕後發生了甚麼,銀幕上的一切都是真的。」Ebert 以狩獵海象的場景為例,認為即使狩獵是導演的安排,但過程中始終涉及海象,而海象可沒看過甚麼劇本。

事實上,1920 年代初因紐特人已會用槍械,電影中仍以魚叉狩獵,似乎符合了批評者所指,Flaherty 執著於「描繪人類與惡劣自然環境對抗」而扭曲事實。但認為電影「閃耀著因紐特人的人性及樂觀精神」的 Ebert,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觀察角度:「南奴克用魚叉攻擊其中一隻海象,展開激烈的鬥爭…… 這場景,將因紐特人的生活簡化為最基本的現實 —— 這片土地,唯一的食物來自其他動物,必須獵殺牠們…… 電影其中一個片段以『無憂無慮』(happy-go-lucky)來描繪他們,儘管在嚴酷條件下生存,近乎殘酷,但他們看起來是如此投入自己的生活,這點勝過我們的千言萬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