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比特幣面世後,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為環球經濟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到今天,加密貨幣已經成為非常普及的投資工具,但比特幣當初之所以誕生,其實還有推動社會變革的意味,奪去主權國家自由控制貨幣發行的權力。學術平台「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介紹一款名叫 MazaCoin 的加密貨幣,目的是捍衛美國原住民權益。
原住民
|共35篇|
最後一位雅加土著母語使用者離世
上月 16 日,智利的 Cristina Calderón 女士離世,終年 93 歲。身為雅加人的 Calderón 一直努力保存族人語言,並在 2009 年獲智利政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人類寶藏」。隨著 Cristina 離開人世,雅加語也失去了最後一位母語使用者。
被私有化的身份象徵:澳洲原住民旗爭奪戰
常見於示威和運動賽事的澳洲原住民旗,數年前捲入版權糾紛,有私人企業頻頻向原住民發出侵權警告。事件擾攘數年後,澳洲政府終於在國慶前夕,宣佈以聯邦名義收購原住民旗版權,並開放予澳洲全民自由使用。
「你自己懂的」薩米家庭育兒方針
家長「頭痕」,原因有時可能是孩子不聽話。不過,為甚麼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自把自為的孩子一定頑劣?歐洲唯一土著民族薩米人(Sámi)就有另一套看法 —— 讓下一代自小參與放牧工作、擁有生活起居發言權、鼓勵他們在不同生活範疇獨立決定。儘管這種獨特的育兒方式,旨在讓孩子準備應對北極生活的極端挑戰、培養適應力,但都市家長,或許也能從中參考一二。
護瞳行動:成為原住民醫療盟友的七點反思
護瞳行動透過在菲律賓原住民社區的工作,發現一些方法可以讓他們更容易獲得眼疾服務。以下是我們在當地工作後的 7 點總結和反思。
無鹽生活:印度原住民的食鹽替代品
食鹽不單是常見的調味料,用以提升食物味道,其含有的鈉亦是不可或缺的營養,提供身體所需的電解質,以及維持細胞外液和酸鹼平衡;可是過量攝取鹽分又可能會引致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都市人對鹽又愛又恨,長居於深山的印度原住民阿帕塔尼(Apatani)部落則難以獲取食鹽,卻又意外開發出一套無鹽生活,以天然灌木作替代。
把雨林當成人來看待,乃保育之法?
全球有不少雨林獲當地政府列為國家公園,由官方管理、保育。紐西蘭北島尤瑞瓦拉雨林(Te Urewera)的國家公園地位,卻在 2014 年被撤銷 —— 因為尤瑞瓦拉在法律上取得與人類相同的地位,並由當地圖霍伊部落(Ngāi Tūhoe)任法定監護人。
紐西蘭改回毛利語國名?
近日,毛利黨(Māori party)發起請願,要求將紐西蘭官方名稱,改為毛利語的奧特亞羅瓦(Aotearoa),引起爭議。
1197 年大嶼山鹽民起義,被屠殺的香港原住民
提到九七,大家會想到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主權移交的大日子,那天標誌著長達超過 152 年的英治時期正式落幕,進入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時代。其實在 800 多年前,另一場九七事件也曾改變香港命運 —— 原住傜民被屠殺殆盡的「大嶼山鹽民起義」。
語言消失,醫藥知識同告消失
聯合國指出,全世界 7,400 種語言中,預計有 30% 以上到本世紀末將會消失。一種語言消失,不僅是聲音、符號,甚至是相關文化沒落。有研究更指出,若失去原住民語言,連帶流傳下來的藥用植物知識及療法或會因此失傳。
215 具遺骸出土 再次挖掘加拿大黑暗學校史
加拿大卑詩省甘露市(Kamloops)原住民寄宿學校遺址發現 215 具兒童遺骸,震驚全國。長達一個多世紀、藏著各種虐待和壓迫的原住民寄宿學校系統,是加拿大歷史上黑暗的一章。為呈現並傳授寄宿學校系統歷史而建立的國家真相與和解中心(NCTR),至今亦未能完整還原這段過去。
台灣原住民:狩獵之必要
任天堂 Switch 獨佔遊戲「魔物獵人 崛起」大賣,讓不少人在遊戲世界享受狩獵樂趣。在現代,狩獵通常並非必要,亦有法律限制或禁止狩獵以保護動物。不過,有台灣原住民認為,原住民應該享有狩獵權,並向最高法院聲請釋憲。
皇夫逝世,瓦努阿圖部落的哀悼
英國王夫菲臘親王逝世,享耆壽 99 歲。菲臘親王生前曾以王室成員身份,出訪 143 個國家,足跡遍及全球,其中包括南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該國塔納島(Tanna Island)上更有村民將菲臘親王奉若神明。如今王夫離開人世,島上村民又如何致哀?
美國真正首位非白人副總統:共和黨柯蒂斯
隨著拜登就職成為美國總統,副手賀錦麗也正式成為首位亞裔、黑人,以及女性副總統,打破多項紀錄。很多人甚至是媒體都以為賀錦麗是首任非白人、少數族裔副總統,但其實早在上世紀 20 年代就有一位具印第安血統的副總統柯蒂斯(Charles Curtis)。他成功在白人至上的年代克服種族歧視,但在任內留下很多爭議。史密森尼學會就和大家回顧柯蒂斯的故事。
疫症帶來的文化失落:尤皮克人的故事
人類正面對本世紀以來最大的公共衛生危機,截至 10 月 28 日,武肺確診數字接近 4,400 萬宗,奪去超過 100 萬人的性命,至今依然沒有平息的跡象,當中還未算上疫情所帶來的經濟、文化及心理影響。10 月份,美國媒體 Atlas Obscura 就有一篇專題報道,重溫上世紀西班牙流感間,阿拉斯加尤皮克人的故事,提醒我們疫症之下,很多脆弱的少數民族社群,可能要面對文化失落的問題。
【Soul Monday】疫情得益者:澳洲原住民?
澳洲原住民音樂家 Andrew Gurruwiwi 以往只會在澳洲遠北地區表演,但在疫情封閉期間,透過網上直播,聽眾突然廣遍全球,激增至近 120,000 人。他希望藉此向世界展示他們的原住民故事。
武肺正滅絕巴西土著
繼美國後,巴西日前成為第二個武漢肺炎死亡人數超過 5 萬人的國家,國內疫情之嚴竣自不待言。其中,據巴西土著人民協會截至 6 月 21 日的數字,全國人數不到 90 萬、百多個土著部落社區中,已出現 7 千多宗武肺病例,造成 330 人死亡;近日更有著名土著領袖死於武肺。武肺危及土著部落乃至領袖們的生命,將對部落的歷史、文化與醫術傳承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封關後,大自然得到喘息機會」是錯的
封關期間,不少人樂見街上汽車減少,野生動物到處遊走。當眾人以為大自然終於可以休養生息時,伐林、偷獵、動物買賣、非法採礦等活動,卻在封關期間更加猖獗,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或無法逆轉。
為何有些美國人不慶祝感恩節?
很多美國人認為感恩節是一個溫馨的節日,可與朋友及家人一同吃火雞大餐,歡度假日時光。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假期是在慶祝征服美洲原住民,所以謝絕慶祝。節日本身具有爭議,除了因為有關感恩節的種族清洗歷史一直被洗白,對於何時才是感恩節也眾說紛紜。
護瞳行動:縮窄少數的不公義
改善原住民的眼科醫療,不但需要持續投資,也必須提供優質、容易接觸和尊重他們文化傳統的服務。正如「護瞳行動」創辦人霍洛教授說,與制定任何政策一樣,眼科政策和服務也「必須有社區的積極參與,配合社區本身的生活」,切忌離地想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