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日益加劇,美國有環保團體計劃於 9 月 23 日封鎖華盛頓特區,堵塞主要交通幹道,以不合作運動呼籲政府回應訴求;另有關注氣候變化的青年領袖發起全球罷工週,數以百計活動舉行在即。封鎖首都並非氣候關注者首創,1971 年反越戰人士號召的「五月天」(May Day Protests)圍堵華盛頓事件創下多個歷史之最,包括美國史上最大型的直接抗爭,歷來最多人被捕的示威 —— 或者也是最為人所遺忘的運動。美國草根運動組織者 L.A. Kauffman 近作就回顧了這場重塑美國激進主義的短命抗爭。
尼克遜
|共10篇|
勾結外國勢力的美國總統候選人
「這是政治!」美國總統杜林普為其子與俄羅斯律師在大選期間會面辯稱:「為了獲取對手資訊,所有政客都會像小杜林普般出席會面。」政治固然不是甚麼乾淨的玩意,歷屆美國總統由小羅斯福到奧巴馬均有近乎違憲之舉,但若論及競選期間勾結外國勢力,則或要數到尼克遜(Richard Nixon),通過越南人脈阻礙時任總統詹森(Lyndon Johnson)的越戰和談,打擊民主黨候選人韓福瑞(Hubert Humphrey)的選情。
誰能開除 FBI 局長?
當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科米(James Comey)從電視新聞中得悉自己已被辭退,他還以為是惡作劇,畢竟他正在向 FBI 人員訓話,而且並無收到任何官方通知。然後情節發展就像「飛黃騰達」(Apprentice)一樣,他被傳召到一間辦公室,被開除了。
You’re fired:美府官員「被辭職」名冊
杜林普政府再起波瀾。先有署理司法部長 Sally Yates 拒絕為入境禁令辯護被炒,再有國家安全顧問 Michael Flynn 在新總統就職前,就與俄羅斯駐美大使討論美國對俄制裁令,為此引咎辭職。回顧歷屆美府,被趕出「宮」的官員不乏少數,尤以下述幾位的(被)離職實錄最為轟動,足以名留白宮史。
總統的最後一課:如何說再見?
一周過後,奧巴馬就要卸任美國總統。但在告別演說上,他不光是數算政績,為其履歷「打磨拋光」,呼籲國民捍衛民主、團結一致時,說得鼓舞人心,感謝妻子米歇爾時,更是動容落淚。剛柔並重的言詞,搏得輿論讚好,算是為他的 8 年任期,畫下完美句號。這種告別演說,其實是美國總統的傳統,始於首任的喬治華盛頓,他既創了先河,也留下了經典。
杜林普的利益衝突危機
尼克遜說:「總統會做這件事,表示這件事並不違法。」杜林普說:「法律完全在我這邊,總統不可能有利益衝突問題。」杜林普在過渡期間的「外交舉動」涉及前所未見的利益衝突--下屬亦不遑多讓--乃至引起違憲爭議,距離正式接掌白宮還有一個多月,杜林普班子仍未就利益衝突提出妥善方案,美國有何辦法解決這場憲制危機?
【概觀大選】杜林普是尼克遜翻版?
在 1968 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尼克遜的選舉活動與 2016 年杜林普的宣傳手段出乎意料地相似:兩者都扼中了美國人的要害——一種出於種族上的恐懼。當時尼克遜當選美國總統的結果揭示了社會由自由派主導只是幻象,今日的杜林普亦然。左翼似乎已走到另一個盡頭,精英也失卻了光環。難道說右翼和反政治正確的年代已然降臨?
【美國大選】歷史上的爆料月
今年美國大選被指為最醜陋的一屆,初選時已爭議不絕,近日兩人醜聞連環爆發,令美國人陷入「選舉焦慮」,中國人則額手稱慶。臨近選舉衝刺,黑幕忽然頻頻爆出,早成政爭常態,紐約時報就整理出美國「十月驚奇」(October surprise)爆料事件,同時提醒讀者,醜聞即使及時也未必能影響選情。
史上最差副總統提名
杜林普終於獲共和黨首肯競選,他最終選了跟他不太有默契的彭斯(Mike Pence)。如果副總統人選棋差一著,分分鐘賠掉總統寶座,歷史上也不是沒有試過。
唐明:1968 年的火紅美國
這一年是美國歷史的一個分水嶺。時代價值觀變異,年輕人的目標是成為革命鬥士:偏激、憤怒、傲慢,作惡為樂,以卑鄙為榮,就像小說「發條橙」預言的那樣。連知識份子捧場的月刊,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的頭版專題之一,也教人製造燃燒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