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美國大選被指為最醜陋的一屆,初選時已爭議不絕,近日兩人醜聞連環爆發,令美國人陷入「選舉焦慮」,中國人則額手稱慶。臨近選舉衝刺,黑幕忽然頻頻爆出,早成政爭常態,紐約時報就整理出美國「十月驚奇」(October surprise)爆料事件,同時提醒讀者,醜聞即使及時也未必能影響選情。
作為競選手段,爆料有一段悠久的黑歷史,但以「十月驚奇」名義登場的要由 1968 年算起:時任總統詹森(Lyndon Johnson)於 10 月 31 日宣佈,越戰進入和平談判階段,美國將停止轟炸北越,並力促南北越達成和議。雖然消息迎合反戰人士,為民主黨候選人 Hubert Humphrey 帶來支持率,但最終仍不敵共和黨尼克遜(Richard Nixon)。
到 1972 年尼克遜尋求連任,則以其人之道還施彼身,在 10 月 26 日發出停戰預告,雖然聲明是單方面發出,南越政府尚未表態,對選情的影響亦不明顯,但尼克遜仍然力壓民主黨候選人 George McGovern。然而大選一過,和談甫即決裂,美國重新轟炸越共,直至翌年 1 月,和議方才落實。
有時,預告對手爆料也是一種自保策略。共和黨的列根(Ronald Reagan)於 1980 年 10 月份競選時就敬告其支持者,時任總統的民主黨卡特(Jimmy Carter)或會祭出「十月驚奇」,內容或與伊朗扣押美國人質有關。其後的確有消息指共和黨以「自己方法」密通伊朗,力阻當地美國人質在大選前獲釋,免為卡特政府增添政績。最終列根大勝,履新當日人質亦被釋放回國。
美劇「House of Cards」第一季中,民主黨官員非法收受中國政治獻金,醜聞愈滾愈大,最終導致總統下台。1996 年的美國大選則是疑似翻版:民主黨被指向亞洲人士非法募捐,相關人士與克林頓政府過從甚密。消息對時任總統克林頓的支持率打擊不少,但最終仍輕取共和黨對手 Bob Dole。
個人醜聞對選情影響有多大?要支持杜林普的繼續支持,要撐布殊的繼續撐,似乎影響有限。2000 年大選前夕,共和黨候選人喬治布殊(George W. Bush)被揭 1976 年曾經醉駕被捕,布殊爽快承認。此前連同酗酒醜聞,亦無阻布殊登上總統之位--雖然選情與戈爾(Al Gore)鬥得難分難解,爭議不斷。
今屆美國大選既號稱最醜陋,醜聞之多之醜不在話下,連爆料者本人也成為醜聞主角,例如維基解密公開希拉莉為金融企業演講的講稿,其後擠牙膏式爆出一系列電郵內容,組織創辦人阿桑奇被指刻意打擊希拉莉的選情,助杜林普一臂之力;FBI 局長 James Comey 近日聲稱將就希拉莉電郵外洩重啟調查,但他本人早前拒絕調查俄羅斯黑客盜取民主黨資料,理由是「避免影響大選」,被指雙重標準,目的在於扶杜林普一把。如此看來,今屆美國大選的確被操縱了(rigged)--不過似乎並非杜林普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