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1953 年 3 月到 1965 年 4 月,自費填海的牛頭角工業區只有僅僅 12 年的壽命。這段歷史被香港社會徹底遺忘,連政府的「官塘風物誌」也沒有提過一句。牛頭角後來被重新規劃成徙置區,這段歷史也隨著九龍灣,一同被填到海底裡。
填海
|共9篇|
Moyashi:自費填海計劃(二)—— 火燒大角咀
官塘九龍灣的填海也是 1955 年動工,但政府心目中的「現代化工業區」根本就不在牛頭角,牛頭角的廠商基本上是全靠自己發展起來的。
Moyashi:自費填海計劃(一)—— 勇武牛頭角
在 1950 年代的香港,填海可以民間自發,還未出現以億為單位的官商勾結;土地發展還以協商為前提,不會強行拆遷。雖然這個「填海」不是海中心填一個島出來那種,是將低窪地帶填成可以建築的實地,但這確實也是戰後香港都市發了重要的一環。重要的是民間自發,非由政府實行都市設計。
北歐宜居典範能輸出世界嗎?
國際社會對於北歐城市的發展模式興趣日益濃厚,最近該地區三所頂尖大學,就聯合推出專門研究北歐城市規劃的國際碩士課程。
包大人:明日大嶼 —— 今天的公關災難
良好的公關工程需要爭取持份者的信任,但從頭至今,政府所做的,只是破壞信任。林鄭後來的回應是:不需要糾纏是 1,000 公頃還是 1,700 公頃;面對電台主持的追問,她使用的字眼是「不知道」、「不是我決定」、「唔係好記得」,如此含糊和顯得不負責任的措辭,是關公災難的又一特徵。
陶傑:魄力大提升,心智大解放
由連改建工廈也不敢的一名小局長,升級到豪擲萬億大填海的女特首,不但令人想起昆蟲的進化:一隻蠶蛹如何破繭而出,變成一隻有翅膀的蠶蛾。
鄭立:珊瑚物語 —— 拿某個理由填海,填完卻用別的理由用掉
當然辯論是多餘的,因為用膝蓋想都知道政府會霸王硬上弓,反正誰都知道香港的高官只是一些毀滅香港後去英國、加拿大退休的生物。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最好的反應是怎樣呢?當然是玩桌遊了,毫無疑問,「珊瑚物語(Reef)」是一個有關填海的桌遊,讓大部分無法晉身政府當公務員的我們,共享摧殘毀滅珊瑚的樂趣。
鄭立:希臘有靚地 —— 土地不夠就填海,但填完土地還是不夠
在「希臘有靚地(Attika)」這個遊戲中,表面上你扮演的是希臘某個城邦的政府。這遊戲的政府,對國泰民安完全無興趣,也無關係,勝利條件是把手頭上多個地產項目(碼頭、公路、豪宅區等等)全部建出來,把該消費的水泥全部消費掉。可見,這遊戲的所謂政府,只是一些偷竊搶劫市民餵建商的狗。
當這地球沒有沙
炎炎夏日,宜去沙灘暢泳、曬太陽打排球。然而,這刻踏上軟綿綿的沙丘,下一刻可能消失?現時,世界上不只有糧食短缺,由於有犯罪集團有組織地從河岸、沙灘偷走大量沙粒,不少小島因此而消失,連沙都逐漸成為稀有品。多年之後,可能一沙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