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蘊含豐富資源,包括在水面之下。多間私人公司現正爭奪開採海床的權利,希望最快能在 2024 年前,開始挖掘數十億噸珍貴礦物。縱然科學家警告,肆意進行海洋採礦或對環境造成災難性影響,但本為保護海床而設的國際機構,卻似為礦業企業鋪路而非監管它們,掌舵人甚至與其規管對象過從甚密。
海洋生態
|共32篇|
綠色和平:假如 Tinder 詐騙王推銷明日大嶼人工島?
忽發奇想,情境換轉在香港,美好願景不如有樓揸手,如果「課金」8 萬元作首期,每年收息,換來 10 年後「上車」機會,兼坐擁無敵海景,這種承諾會否更易引人「落疊」?
青口搭「順風船」入侵南極?
南極洲多年來因為人跡罕至,得以保存獨特的生態環境。但隨著人類開始涉足更偏遠的地區,近日有研究顯示,外來物種或可搭乘來自世界各地的「順風船」到達南極洲,威脅當地原始而脆弱的海洋生態系統。
綠色和平:氣候危機就在身邊 三文魚遭殃關唔關你事?
有研究指出,若我們維持現在的碳排放模式,到 2100 年,世界上 60% 的魚類或將滅絕。如果我們繼續以過去的方式糟蹋自然環境,難道將來只能在博物館懷緬今天舌尖上的味道嗎?
捕撈南極磷蝦為何有生態爭議?
南極磷蝦(Euphausia superba)只有萬字夾大小,其身雖小,但處於海洋食物鏈的底層,角色卻相當重要。它為其他海洋生物,例如鯨魚、企鵝、海豹等生物﹐提供豐富營養。以生物質計算,磷蝦比人類還要多,單在南極的數量便有約 4 億噸。漁業界標榜捕撈南極磷蝦設有限額,屬可持續作業,但生態保育者則擔心,隨著磷蝦需求上升及捕撈增速,此舉仍有可能危害南冰洋的自然生態。
地球之友:「藍碳」價值遠超你想像
而在過去一年,許多知名的品牌亦開始進行紅樹林保護和修復項目,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表明「藍碳」將是大勢所趨。
Ryan Fung:核廢水背後的政治角力,揭示 ESG 政治功能
這種利用環保議題去成為政治角力工具的現象,在 ESG 大勢席捲全球資本市場下,未來只會有增無減,畢竟政府是個妥協的藝術。難道大家認為,一個在環境(E)、社會(S)和管治(G)全方位備受爭議的國家,會真的關心海洋生態、農產品和漁業產品等議題嗎?
當政府無能,他們自「髮」阻擋漏油
嚴重漏油事故,可以帶來極嚴重的生態災難,令大量生物死亡,也會使部分依賴海洋資源維生的社群失去重要收入來源;而政府往往要調動大量人力物力,方能清理油污。去年 8 月,毛里裘斯就爆發號稱該國史上最嚴重的生態災難,甚至要進入全國緊急狀態。可是政府無能,唯有社群自救,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披露毛里裘斯人當日如何以頭髮應付漏油危機。
海洋生態平衡被破壞,源自維他命?
2020 年 1 月上旬,美國加州養魚場 Coleman National Fish Hatchery 出現異常情況 ,工作人員注意到在水箱的底部,偶爾有魚苗不尋常地打轉及下沉,當中更有不少處於瀕死狀態。究其原因,似乎與海洋生態正缺乏維他命有關。
減少捕撈魚類?可以嘗試人造魚肉
三文魚、魚子醬、龍蝦等海鮮食品一直都是人們的心頭好,但過度捕撈會使魚類數量驟減,破壞海洋生態。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WWF)統計,過去一個世紀,主要河流流域的野生鱘魚大減近 70%。大自然生態遭受嚴重破壞,還能怎樣挽救?繼人造牛肉之後,人們進一步研發人造海鮮食品,以代替捕撈。
減魚類污染的「潮汐」
Alphabet 推出一項名為 Tidal 的尖端科技項目,表示通過監測海底環境以及鏡頭追蹤魚類,能夠便利漁業以更有效率及環保的方式作營運,長遠有助促成可持續的海洋事業發展。
信天翁:非法捕魚剋星?
合法捕魚船都有登記以及獲發牌照,它們必須遵守法律,在限定的地點和時間,捕取限定的數量及品種。但是公海不受任何一國的法律管轄,而在浩瀚的公海上派遣巡邏船隻或者飛機,效率也極低。如果可以在 30 日内派遣 100 名觀察員,覆蓋 10,000 公里的範圍,情況就截然不同了。因此,「信天翁哨兵團」應運而生。
綠色和平:世界海洋日之海洋故事屋
每年的 6 月 8 日,是聯合國定立的「世界海洋日」。海洋為地球提供氧氣、食物等維持生命的元素,若人類想在地球上世世代代的延續生活下去,必須共同維護生生不息的海洋。然而,現實卻告訴我們,海洋已經步入危機狀態。
鯨落:生命幻化的奇蹟
萬物生命連成一體,息息相關:一具生命的殞落,消失於無形,不妨視之為幻化成其他生命甚至群體的過程,著名的「鯨落(Whale Fall)」,便是一個再好不過的示範。
海溫上升,連魚也透不過氣來?
人需要氧氣才能生存,各大小海洋生物亦如是。然而,科學調查顯示,海洋生物愈來愈難獲取這種看似無處不在的生命元素。自由撰稿人 Laura Poppick 於美國「科學人」撰文,引述德國科研機構「亥姆霍茲聯合會(Helmholtz-Gemeinschaft)」海洋研究中心的追蹤研究,揭示過去十年來,海洋的氧氣水平日漸下降。
從前紐約是蠔天堂?紐約十億蠔計劃
紐約港長年受污染困擾,海洋生態枯竭。直到 1972 年,隨著「清潔水法案」通過,法律才禁止傾倒廢物或未經處理的污水入港口。紐約一個非牟利組織正在努力清理這渾水,嘗試復原其失去己久的生態系統 —— 投下蠔殼,種出蠔礁,名為「十億蠔計劃」(Billion Oyster Project,下稱 BOP)。目標是到 2035 年在 100 英畝的蠔礁上建立 10 億隻活蠔,亦是其名稱的由來。
碳排放上升,魚更難適應環境?
通過嗅覺,我們可以聞到食物新鮮或腐壞,乃至他人的費洛蒙,找到人生伴侶。嗅覺更是部分物種賴以存活的重要感官。不過其中,魚類的嗅覺功能正受威脅,甚至可能消失。英國科學家近日於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發表研究,警告假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繼續上升,魚類將在本世紀末,開始失去辨別氣味的能力。
綠色和平:吞拿魚罐頭的隱藏秘密
一個香港人全年會吃掉多少海鮮?答案是 60 公斤。食量之大,是聯合國所統計的全球人均水平的三倍。無論連鎖壽司外賣店、超級市場、高級餐廳,或者只是留家用膳,海鮮都與香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不過,儘管幾乎天天都在進食海鮮,我們對於眼前的食物,所知卻著實不多。
人類噪音如何破壞生態?
擾人之聲處處,但困擾的不僅是自命敏感的人類,生態環境中,比人類聽覺更敏感的動物多的是,噪音不單止會影響牠們的生活,更會令牠們身陷危險。所以接下來除了光、水、廢物污染以外,解決噪音污染也需要記在環境保育的日程之中。
限期將至,海洋保育不達標,各國如何報大數?
多國於 2010 年簽訂聯合國環境署訂下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2020 年要達到保護地球 10% 海洋的目標。限期在即,但恐怕只是紙上談兵,企圖以「語言偽術」蒙混過關。最新研究發現,聯合國這目標迄今連一半也未達到,經濟利益固然是各國的一大考量,但科學家均認為應該將目光放遠,因為海洋保護區對環境健康至關重要,既能防止資源用盡,確保漁獲健康,又可以保護瀕危物種,並使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更具抵抗力,而且保持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