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態

|共39篇|

紅色黃金:地中海珊瑚走私猖獗

在地中海及紅海水深數百呎之地,住了大批迴避光照的紅珊瑚,促進生態系統發展。而在珠寶商眼中,它們卻是搶手的原材料。人類捕撈用的拖網長年摧毀珊瑚礁,氣候變化使海洋急劇升溫亦帶來威脅。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已將紅珊瑚列入其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但地中海周邊興起的珊瑚走私生意,加速其消亡。

【COP 27】埃及有幾環保?從尼羅河撈出「垃圾金字塔」

第 27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 27)召開前夕,主辦方埃及積極綠化城市,不單宣佈沙姆沙伊赫(Sharm El Sheikh)禁用即棄膠袋、引進天然氣巴士,還耗資巨款在這個度假勝地建造太陽能發電廠,為氣候峰會做足準備。與此同時,獲埃及環境部支持的環保組織 VeryNile 也投入工作,數月前他們在尼羅河發起一項垃圾清潔活動,把收集得來的塑膠廢料砌成一座巨型「垃圾金字塔」,藉此提高當地人的環保意識,強調保護環境和海洋生態之重要。

致命之美:觀賞用海魚的國際貿易

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海魚,在印尼和菲律賓等國家被捕獲,再輾轉賣到世界各地,養於缸內以供觀賞。不過,當中有部分魚遭人用氰化物昏迷,很多捱不住長途旅程而死在路上。專家們更指,全球對這些色彩斑斕、賞心悅目的熱帶魚需求增加,正導致脆弱的珊瑚生態系統退化。

炸藥、童工……西非國家非法捕魚惹的禍

西非國家加納有一個傳統習慣,每逢星期二許多漁民都不會出海,他們相信這是海神休息的一天,這樣的話,海神可能會生出更多魚。當然,這只是迷信。現實中,加納海域的魚類數量近年不斷下降,尤其是中上層的小型魚類,包括沙甸魚、鯷魚及鯖魚等品種。究其原因,與工業船隊使用破壞性捕魚手法有關,但當地政府一直未有執法。

恢復海洋生態,在海中「植林」?

植林及野化是為了讓陸上動物有更多棲身之所,由此保持生態多樣化。事實上,海洋也需要植林,讓生物可在當中繁衍生息。據「衛報」報道,澳洲塔斯曼尼亞的巨型海帶森林本已將近消失,近年透過恢復工作,成功令海洋生物珍貴的棲息地得以再生。

汪洋淘金熱:私人公司搶購海床採礦

地球蘊含豐富資源,包括在水面之下。多間私人公司現正爭奪開採海床的權利,希望最快能在 2024 年前,開始挖掘數十億噸珍貴礦物。縱然科學家警告,肆意進行海洋採礦或對環境造成災難性影響,但本為保護海床而設的國際機構,卻似為礦業企業鋪路而非監管它們,掌舵人甚至與其規管對象過從甚密。

捕撈南極磷蝦為何有生態爭議?

南極磷蝦(Euphausia superba)只有萬字夾大小,其身雖小,但處於海洋食物鏈的底層,角色卻相當重要。它為其他海洋生物,例如鯨魚、企鵝、海豹等生物﹐提供豐富營養。以生物質計算,磷蝦比人類還要多,單在南極的數量便有約 4 億噸。漁業界標榜捕撈南極磷蝦設有限額,屬可持續作業,但生態保育者則擔心,隨著磷蝦需求上升及捕撈增速,此舉仍有可能危害南冰洋的自然生態。

Ryan Fung:核廢水背後的政治角力,揭示 ESG 政治功能

這種利用環保議題去成為政治角力工具的現象,在 ESG 大勢席捲全球資本市場下,未來只會有增無減,畢竟政府是個妥協的藝術。難道大家認為,一個在環境(E)、社會(S)和管治(G)全方位備受爭議的國家,會真的關心海洋生態、農產品和漁業產品等議題嗎?

當政府無能,他們自「髮」阻擋漏油

嚴重漏油事故,可以帶來極嚴重的生態災難,令大量生物死亡,也會使部分依賴海洋資源維生的社群失去重要收入來源;而政府往往要調動大量人力物力,方能清理油污。去年 8 月,毛里裘斯就爆發號稱該國史上最嚴重的生態災難,甚至要進入全國緊急狀態。可是政府無能,唯有社群自救,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披露毛里裘斯人當日如何以頭髮應付漏油危機。

減少捕撈魚類?可以嘗試人造魚肉

三文魚、魚子醬、龍蝦等海鮮食品一直都是人們的心頭好,但過度捕撈會使魚類數量驟減,破壞海洋生態。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WWF)統計,過去一個世紀,主要河流流域的野生鱘魚大減近 70%。大自然生態遭受嚴重破壞,還能怎樣挽救?繼人造牛肉之後,人們進一步研發人造海鮮食品,以代替捕撈。

信天翁:非法捕魚剋星?

合法捕魚船都有登記以及獲發牌照,它們必須遵守法律,在限定的地點和時間,捕取限定的數量及品種。但是公海不受任何一國的法律管轄,而在浩瀚的公海上派遣巡邏船隻或者飛機,效率也極低。如果可以在 30 日内派遣 100 名觀察員,覆蓋 10,000 公里的範圍,情況就截然不同了。因此,「信天翁哨兵團」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