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島建堤,就能拯救馬爾代夫?

A+A-
圖片來源:Shubham KOUL/AFP

馬爾代夫水清沙幼、風光如畫,只是這個由 1,192 個小島組成的國家,近年深受海平面上升威脅,非但為缺乏食水而苦,未來更恐永被淹沒海中。前任總統原本計劃安排國民遷徙,如今新人上台則欲另尋別路,要以填海造地和築起更高島嶼防洪。多個環保和人權組織警告,此舉恐會適得其反。到底誰對誰錯?

「馬爾代夫每個島嶼都沒有淡水了。」

1985 年,時任總統 Maumoon Abdul Gayoom 率先警告聯合國,海平面上升恐令馬爾代夫「亡國」。2007 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再指,海平面上升 18 至 59 厘米,將使當地到本世紀末時幾乎無法居住。是以 15 年前,Mohamed Nasheed 甫執政時便警告人民,他們或會成為世上首批需要遷居別國的氣候難民,故希望國家開始存錢,以在印度、斯里蘭卡甚至澳洲買地。

但新人事新作風,近日宣誓就任總統的 Mohamed Muizzu 揚言國民不會離開家園。「若我們需要增加居住或其他經濟活動範圍,我們做得到。我們自給自足,能照顧自己。」他指同有淹沒危機的圖瓦魯與澳洲達成協議,令公民獲居澳權,但馬爾代夫不走此路。「我能斷言,我們絕無需要購買甚或租賃別國土地。」Muizzu 正尋求 5 億美元外資以保護海岸,相信海堤可確保風險區域「列為安全島嶼」。

新任總統 Mohamed Muizzu 強調,馬爾代夫人毋須當氣候難民,靠築島建堤就能令國家免被海水淹沒。 圖片來源: Ishara S. KODIKARA/AFP

圍繞聚居地而建的堤防確能抵擋海浪,惟馬爾代夫已有 8 成面積距離海平面不到 1 米,不利幾乎佔國家經濟 3 分 1 的旅遊業發展。更加令人憂慮的是,海平面上升令鹽分滲入土地,污染飲用水。剛卸任環境部長的 Shauna Aminath 直言:「馬爾代夫每個島嶼都沒有淡水了。」她指將近全部 187 個有人居住的小島,都要仰賴昂貴的海水化淡廠。「尋找保護島嶼的方法,一直是我們致力適應這些轉變的重要環節。」

填海真的有用?

目前馬爾代夫的 38 萬人口當中,多達 3 分 1 皆居於首都馬累這個小島,平均每平方公里住有 65,700 人,以至被環境部形容為「世上人口最稠密土地之一」。但土木工程師出身的 Muizzu 認為,這座已被巨大海堤包圍的城市仍有擴張潛力。他曾出任建築部長 7 年,負責監督人工島 Hulhumale 的擴建工程。該島較馬累大一倍,兩者以一座中國建造的 1.4 公里長橋樑作連接,為大約 10 萬人提供住屋。

事實上這 40 年來,馬爾代夫藉填海令其陸地面積增加約 10%。不過「人權觀察」在其最新報告中指控當局未有執行其環境法規,形容當地的填海計劃「通常倉卒」,並且缺乏適當緩解政策。組織以 Kulhudhuffushi 島上的機場為例,指該島 7 成紅樹林被「掩埋」,而在阿杜(Addu)的填海工程則傷害了漁民賴以生存的珊瑚礁。「馬爾代夫政府忽視或損害保護環境法規,增加水浸風險及對島民的其他危害。」

本地環保組織 Marine Journal Maldives 的領袖 Ahmed Fizal 坦言,憂慮政客及商人為求快速獲利,把淺潟湖視為潛在的填海地點。「你需要問底線是甚麼,填海的真正代價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