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昨日人工島的失敗啟示

A+A-
海上大型人工島工程往往會帶來不可逆的環境破壞。 圖片來源:Nesse200
文: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陳可淳

早前上映的史詩式科幻電影「沙丘瀚戰」,一幕幕壯麗場景扣人心弦。電影中的太空殖民、戰爭、資源掠奪等元素,看似與我們身處的現實沾不上邊。然而,故事中一代代的統治者視沙漠為可利用的資源,派軍隊及管治團隊空降駐紮;放眼於現實的當權者,總自以為能夠駕馭所有天然資源,管治任何地方,包括在海中心憑空造島。近年不少政府都認為可以透過科技、工程及龐大金錢來克服種種困難,再把市民遷移上去。電影只為上集,主角兩母子如何在變幻莫測的沙漠中力求生存,有待下回分解;但現實的人工島,部分卻經已在爭議聲中爛尾收場。

近 20 年,中國、杜拜、馬來西亞等不同國家,相繼建造大大小小的海上人工島。有些是為了興建奢華的旅遊度假島,滿足超級富豪擁有專屬世外桃園的追求;亦有不少類似「明日大嶼」的巨型都會規劃,欲在海上安插一個全新而且規模龐大的商住都會。然而,成效未見,人工島帶來的問題卻逐漸顯露。環觀全球,不少人工島均面對生態危機、沉降、融資、海平面上升等威脅,甚至當中的需求及規劃也誇大了,杜拜就是其中一例。有些人工島未待難題解決便開始工程,結果為數不少的工程在半途遭腰斬,有些即使建成,卻處於近乎荒島的狀態,無法營造可持續的社區。

人工島普遍弊病:規模過大卻無以為繼

位於杜拜的人工島「世界島」施工 18 年,至今完工時間表仍然遙遙無期。 圖片來源:Edgar El

可以想像得到,人工島工程浩瀚,例如島上社區設施、交通基建等是基本配套,因此規模起碼需達 800 公頃或以上,才符合成本效益。這同時意味著天價成本、長期融資,加上以十年計的填海造地及開發工程,均有機會帶來前所未見的風險。近年經濟環境變幻莫測,難保發展商或投資者在工程開展數年後,會因種種因素影響財政,並放棄如此龐大規模而且超支風險高的項目,導致工程爛尾;或前期回報不似預期,亦會令原本會分期落成的後期項目無法如期完成。近期成為熱話的恒大「海花島」,正正就是未發展完成但已停工的例子。

即使人工島建成,全新都會亦有可能與鄰近社區格格不入,沒有居民遷進;更有機會因錯估需求,導致缺乏足夠外來人口在短期內移居島上。技術難以預視及解決大自然變化,包括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導致的巨浪、人為改變洋流導致的海岸侵蝕或淤積等。島已填好,在破壞不能逆轉之下,就只能沒有盡頭地投放資源補救。被稱為全球最大爛尾工程的杜拜「世界島」,便是受這些問題困擾的實例。

「明日大嶼」付上沉重代價 恐換來爛尾結局

香港有近 2,000 公頃棕地,政府只要提高使用效率,可更快成為土地供應。

至於香港的「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當年一宣佈,社會已從多角度質疑其需要及極貴造價。全球填料來源緊絀,加上香港長遠人口的下跌趨勢,庫房實在難以承擔天價開支;除了會帶來不可逆轉的生態破壞,海中心的人工島亦需面對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等危機。這些通通未有足夠理據說服公眾,政府卻繼續倉促硬推,包括已通過的 5.5 億前期研究撥款。當時的說法是「明日大嶼」足以解決香港的土地及房屋短缺問題,彷彿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到 10 月初,特首林鄭月娥於「施政報告」便宣佈另一個「願景」—— 北部都會區,其後更表示佔地 4 成的第二期「明日大嶼」發展計劃可以「慢慢先啦…… 第二日再諗」。計劃忽大忽小、看似可有可無,令人質疑本身的填海規劃是否太粗疏,又怎能讓人信服它是一個不惜代價也要成真的凌駕性工程呢?

沒有必要,倒有前車可鑑。不同國家的人工島均面對相類似的問題,絕對是值得參考的警號,香港要興建另一個人工島可謂明知故犯。另一邊廂,真正有必要拆牆鬆綁的,是優先規劃及發展棕地,以應付逼切的房屋需求。要避免在國際間增添另一個失敗的人工島例子,就應該趁工程未開展前懸崖勒馬。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