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離聖俗之間:文藝復興裸體畫是神聖,抑或色情?

A+A-
法國畫家富格 1452 至 55 年間繪畫的「聖母瑪利亞」(局部),其原型為查理七世情婦 Agnès Sorel。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文藝復興使西方藝術史改弦易轍,透過考掘羅馬和希臘的古典藝術,藝術家重新學習欣賞完美身軀,能否逼真描繪出健美體格,成為衡量藝術造詣高低的基準,但這股潮流卻遇過教會阻力,有教堂聖人畫像被斥挑起信眾性慾而禁止展出。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正舉辦展覽 The Renaissance Nude,展出當時期宗教及世俗題材的裸體作品,透露身體觀與性觀念演變,如何左右裸體藝術的創作與評價。

南北之間:裸體尺度的差異

文藝復興未來臨以前,中世紀可曾有過裸體藝術?自由撰稿人 Cath Pound 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撰文介紹,展覽圖錄編輯伯克(Jill Burke)表示,在 13 至 14 世紀,耶穌的裸體形象已經一再出現。但 14 世紀藝術觀念開始改變,教徒期望通過藝術,真切感受耶穌及聖人的肉身痛苦,以感官觸碰神聖維度,因此藝術創作愈來愈寫實,耶穌與其他宗教人物更加活靈活現。

1432 年,在著名佛萊明畫家凡艾克(Jan van Eyck)名作「根特祭壇畫(Ghent Altarpiece)」中,亞當與夏娃的裸體肖像是新潮流的見證。相傳凡艾克先以裸體寫生起稿,所以把人體特徵描繪得精細周密,如亞當雙手的曬傷痕跡、夏娃懷孕為肚皮留下的妊娠線,同樣鉅細無遺。

凡艾克名作「根特祭壇畫」,左上和右上分別為亞當和夏娃的裸體肖像。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凡艾克為北方文藝復興(Northern Renaissance)畫家,與其他來自法國、德國、英國等地的北方藝術家相似,他們對裸體的態度普遍寬容,使裸體藝術得以破繭而出。相對而言,羅馬教廷所在的意大利,雖則是後世經常討論的文藝復興發源地,起初對裸體卻存在較大禁忌,他們亦傾向認為女性身體本質上有缺陷。伯克指出:「他們對觀看女性胴體有很大的成見,即使是婚後,丈夫都不可看到妻子裸體。」

雖則意大利藝術的贊助者熱衷收藏北方女性裸體畫,但在文藝復興初期的 15 世紀,大多數的意大利藝術家仍然以創作男性裸體畫為主,只有少數藝術家敢於犯禁,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是其中佼佼者。

聖像誘發女信眾邪念?

多那太羅 1430 至 40 年間完成的「大衛」銅像。 圖片來源:Leemage/Corbis via Getty Images

意大利的男性裸體作品,主要是建基於人文主義與對羅馬雕像的考究。如今旅客必到的佛羅倫斯主教座堂(Florence Cathedral),以巧奪天工的磚紅色穹頂聞名,洗禮堂的銅門浮雕亦不容錯過,其中刻劃聖經人物以撒(Isaac)赤身露體、準備犧牲的場面,為雕塑家吉貝爾蒂(Lorenzo Ghiberti)手筆,被視為文藝復興裸體藝術的濫觴。

同樣是佛羅倫斯,雕塑家多那太羅(Donatello)在 1430 至 40 年間完成的「大衛(David)」銅像,與半個世紀後米高安哲羅(Michelangelo)舉世知名的「大衛像」截然不同,這個大衛的軀體竟然同時帶有雌雄特質,感覺嬌嫩柔弱,伯克形容其足以挑起男性情慾。

後世確實有研究懷疑,多那太羅想借作品表達同性情慾、透露出自己的性取向。縱然這個說法仍充滿爭議,不過伯克提醒,雖則佛羅倫斯法例嚴禁同性性行為,但同性關係在當時相當普遍:「15 世紀有超過半數佛羅倫斯男人,被起訴與其他男子發生性行為」。

赤裸捆綁在樹樁、在亂箭下殉道的聖巴斯弟盎(Saint Sebastian),是藝術家另一個熱門創作題材,但過於惟肖惟妙亦可能觸犯禁忌,如畫家巴爾托洛梅奧(Fra Bartolommeo)在佛羅倫斯聖馬可教堂(Church of Saint Marco)的作品。伯克表示,教會曾經擔心「女信眾過於熱切觀看(聖巴斯弟盎裸體),可能因此產生邪念」,於是禁止展出巴爾托洛梅奧的聖巴斯弟盎肖像。

隨著裸體畫的蓬勃發展,宗教作品的聖俗分野就愈見模糊,到法國畫家富格(Jean Fouquet)手上更可謂聖俗難分。貴為法國國王查理七世(Charles VII)王室的御用畫師,富格在 1452 至 55 年間所繪的「聖母瑪利亞(Virgin Mary)」,就以查理七世最鍾愛的情婦索蕾(Agnès Sorel)為創作原型,露出圓渾的左邊乳房,手抱著神情嚴肅、不為所動的耶穌,堪稱文藝復興最「離經叛道」的裸體作品。

在畫布上添加的遮羞布

這種風氣引起了教會警惕。自 1517 年宗教改革以後,新教禁止禮拜場所展出宗教聖像。新教國家的藝術家,於是轉向世俗和神話題材的裸體藝術,老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 the Elder)便畫過約 76 幅維納斯。皇家藝術學院助理策展人 Lucy Chiswell 指出,宗教改革變相鼓勵藝術家探索宗教以外題材,於是更加無拘無束。當時流行繪畫裸體女巫畫像,著墨於她們的性誘惑魅力,但恰恰被保守宗教人士利用,以印證女巫的危險而助長獵巫熱潮。

對於古羅馬及古希臘的異教元素,持續影響宗教藝術的創作,天主教會的保守派愈來愈看不過眼。與米高安哲羅往來的人文主義者和神職人員都相信,藝術再現健美勻稱的人體,是人類美德和完美的象徵,但米高安哲羅為西斯汀禮拜堂(Sistine Chapel)所繪的壁畫,以異教人像為模型描繪聖經人物,最終觸及天主教會底線。特別是 1536 至 41 年繪製的「最後審判(The Last Judgement)」,到米高安哲羅死後,教廷便委派畫師,為畫中人物生殖器加上遮羞布,成為今日所認知的模樣。

米高安哲羅 1536 至 41 年繪製的「最後的審判」(局部)。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縱然有教廷保守力量的干涉,但毫無疑問,米高安哲羅成就了文藝復興裸體藝術的顛峰,迄今為止,其「大衛像」依然是男性完美體態的指標。自此以後,裸體藝術已成不可逆轉的潮流,贊助商都爭相委託畫家和雕塑家描繪裸體。不同於今日藝術普遍聚焦女性裸體,文藝復興開始的兩個世紀內,男女胴體同樣被奉為人類完美的象徵,遍及不同的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