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銘留給香港的「太極」與「人間」

A+A-
朱銘 2006 年來港舉行「太極雕塑展」。 圖片來源:路透社

台灣雕塑家朱銘日前於家中辭世,享年 85 歲。這位雕塑家與香港淵源甚深,其風格強烈的作品遍佈香港金融、藝術中心及大學。他一生的創作以「鄉土」、「太極」、「人間」三個系列為主調,後兩個系列最為港人所熟悉,在中環交易廣場的雕塑「單鞭下勢」、「右蹬腳」、金鐘中銀大廈的「和諧共處」及中文大學圖書館的拱門「仲門」均屬於太極系列;在香港藝術館及文化中心戶外展出的作品「排隊」則屬人間系列。除了作品屹立在港多年,其藝術事業發展也與香港不無關係。

朱銘原名朱川泰,15 歲時拜木雕家李金川為師,先學習傳統廟宇雕刻,後改刻立體作品,前期作品集中於創作鄉土系列。30 歲拜現代雕塑大師楊英風為師後改名「朱銘」,因為身體虛弱,楊英風建議他學習太極拳。

練習太極的過程,啟發了朱銘,其作品由初期的鄉土主題發展出初名為「功夫」的「太極」系列。在楊英風安排下,朱銘在 1976 年推出以傳統人物為主題的首個個人展覽「木之華」,功夫系列也正式出現。往後朱銘持續創作此一題材的雕塑,在 1977 年 1 月於東京中央美術館展出 28 件功夫系列作品,廣受藝評家讚賞,翌年在當地再辦展覽。

在朱銘首展期間,楊英風接受藝評家謝里法訪問時:「(朱銘)從太極拳的演練而帶進了太極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他的胸襟已經打開。這點從他刀劈木材的氣魄裡已表明得非常清楚。」在東京首展中,楊英風的秘書劉蒼芝記述了朱銘對太極的看法:「我發現『太極拳』與我的藝術精神有相同相通的本質。所以,現在,我刻『太極拳』,我打太極拳,亦就是想通過它,去達成『人與自然結合』的完美表現。」

後來,太極系列由單人動作衍生出雙人對招的形式,1981 年作品「太極拳 I」為最早的作品,到 83 年他創作出另一件雙人作品「大對招」,兩個分離雕像同樣是單腳站立,呈一攻一守的姿態。此類作品及後衍生出名為「拱」的系列,作品以兩者拉扯及推拒的形態形成拱門狀,1987 年開始落戶中文大學的「仲門」就是該系列首個正式作品。

朱銘於 1980 年在香港藝術中心的大型個展,展出了「水牛」、「關公」等鄉土系列及太極系列,得到極大肯定,促使他走向國際藝壇。同年,中國當代藝術畫廊漢雅軒創辦人張頌仁在香港辦展覽,以太極系列作為其中一個主打,及後更積極推動有關朱銘作品的學術評論、國際研究會,助朱銘的展覽及作品市場交易邁向國際。台灣藝術媒體工作者簡秀枝甚至指出,張朱兩人在 2014 年中止合作後,作品的國際推廣、拍賣等活動亦大幅減少。

1981 年朱銘到了紐約,旅居異國的他開始創作較多元及關注現實的人間系列,所用材料更為多樣,題材亦更廣泛,出現眾生相、歡樂家庭、運動、軍人等主題,作品人物大多劈鋸出來,並有著豐富色彩。而在尖沙咀展出的作品「排隊」則是發泡膠塑形後翻銅製成,帶有配合廣闊空間的意識,朱銘以「裝置藝術」及「行動藝術」來稱呼此類作品。之後他亦曾用不同物料,例如綁紮海綿、不銹鋼管等製作人間系列作品。

朱銘雕塑俐落、具玩味的動作及造型,加上刀削、撕裂、切鋸材料的質感,均令人留下深刻印象,也成為世界各地極富特色的點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