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我的奮鬥|

【我的奮鬥法譯本】Fact Check 希特拉的謊言

近日,法國重新出版納粹獨裁者希特拉自傳作品「我的奮鬥」(Mein Kampf),新版本為正視聽,加入大量注釋,以拆解獨裁者的謊言。透過專家分析及新的翻譯,讀者可以基於史實,及帶著批判角度審視這本充滿仇恨、反猶太主義意識形態的危險著作,並了解到原文其實有多混亂。

繼續閱讀 ...

知識的腐敗:改編「我的奮鬥」也成論文?

這個專門撰寫惡搞論文的三人組自稱「左傾自由主義者」,他們不滿學術界充斥著「牢騷研究(grievance studies)」正在侵蝕科學;並認為美國知識界的某些領域已經腐化,但凡有人質疑那些專門研究身份、特權、壓迫的「學術」,就被貶斥為「偏見」。

繼續閱讀 ...

「我的奮鬥」大賣?根本不算暢銷!

希特拉自傳「我的奮鬥」的版權在去年失效後,德國「現代歷史研究所」(IfZ)隨即推出附有學者註釋和評論的全新版本。該書發行至今,銷量達到 85,000 本,全球媒體均以「火紅」、「熱爆」來形容。不過,BBC 記者 Damien McGuinness 撰文質疑,這些報道誇大其詞,以德國圖書市場而言,此書遠未到「暢銷」二字。

繼續閱讀 ...

從假資訊湧現,反思圖書館存在的意義

圖書館向來被尊稱知識堡壘,書架內容就是文化與意識形態轉變的見證。多倫多大學圖書館的斯拉夫語資源統籌兼負責人 Ksenya Kiebuzinski 分享,近年俄羅斯政治宣傳與假資訊寫成的書籍湧現,令館方面臨審查書籍的政治壓力,但最終仍秉持圖書館管理的國際指引,尊重知識流通自由;她又相信培育學生分辨真假的資訊素養,始終是後真相時代的教育使命。

繼續閱讀 ...

納粹德國東擴的偽地理學:生存空間理論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對歐洲多國發動侵略戰爭,幾乎吞併整個西歐。戰事其中一個轉捩點是 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國發動蘇德戰爭,展開東面戰線。知名德國史學家 Jeremy Noakes 就分析納粹主義其中一個重要概念「生存空間」(Lebensraum),如何驅使希特拉毅然東進,最後招致敗亡。

繼續閱讀 ...

拍賣希特拉遺物,是珍視歷史還是留戀納粹主義?

德國納粹倒台逾 70 年,這段黑暗歷史仍是當今政治忌諱,但在拍賣市場上,希特拉和納粹政權的遺物全部有市有價。面對反猶太情緒高漲、極右抬頭,究竟買賣納粹藏品有何意味?背後買家是甚麼人?他們是緬懷納粹統治,抑或奮力挽救重要的歷史回憶?

繼續閱讀 ...

氣候危機助長希特拉式狂人再現?

經過二次大戰的洗禮,無人不曉希特拉的大魔頭形象,我們多年來對納粹主義引以為戒,但這樣是否就足夠避免重蹈覆轍?耶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 Timothy Snyder 在著作「黑土:大屠殺為何發生?生態恐慌、國家毀滅的歷史警訊」中警告,對納粹的戒心,未令我們加深對納粹的認識;而人類當下的生存環境,正為希特拉式思維重生提供更有利的條件,其原因竟然在於全球氣候變化釀成的生態恐慌。

繼續閱讀 ...

從暴君到藝術家:希特拉論的演變(上)

為何希特拉「引人入勝」?這並非顯示大多數人心理變態,而是大屠殺的罪惡驚駭世人,德國人為何會從一個高度文明的民族直墮罪惡深淵,依然使人困惑。「紐約客」雜誌專欄作者 Alex Ross 撰文列舉系列相關重要著作,闡述自 1945 年至今,有關希特拉的論述和批判,因應不同時期的政治氣候,歷經多重轉變。

繼續閱讀 ...

納粹宣傳片應在德國解禁嗎?

納粹德國當年能煽動人心,那些宣傳片可謂「功不可沒」。二戰結束至今,仍有 44 套納粹宣傳片被禁止公開放映,惟在演講及討論時才獲准播放。不少人質疑,在這網絡時代,當媒體消費已經徹底改變,相關禁令是否已經過時。電影專家 Anne Siegmayer 近日接受「德國之聲」訪問,解釋為何禁令仍是合適和必需。

繼續閱讀 ...

講到三,就成真?

聽聞謊言講一千次就會成真。希特拉在其自傳「我的奮鬥」便有說明,成功的政治宣傳,必須精簡扼要及將之不斷重覆又重覆。其實早有心理學研究發現,重覆陳述的確會讓人覺得陳述更為可信,心理學家稱之為「虛幻真相效應」(Illusion of truth)。要欺騙他人或不必甜言蜜語,多講幾次便可以?

繼續閱讀 ...

江皓昕:「希特拉回來了」——好笑的笑話總是政治不正確

據電影導演解釋,這一部分的畫面都是真的,他們以隱藏鏡頭拍下當德國大街上有一個跟希特拉長得一模一樣的人走來走去,市民的反應到底如何。出奇是,絕大部分的德國人都視他為 100 毛般的搞笑藝人,紛紛拿出手機跟希特拉自拍,更有人模仿他做納粹手勢,只有極少數曾親身經歷過二戰的老人家,會在鏡頭前痛罵這一點也不好笑。

繼續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