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不放棄」改編真人真事,28 歲時挑戰由古巴游到佛羅里達失敗的渡海泳選手 Diana Nyad,在 60 歲後,突然心血來潮,想圓夢。假如,你對 Diana Nyad 在 61 歲到 64 歲那三年的經歷,興趣濃厚,「泳不放棄」肯定交足功課。
傳記
|共23篇|
曾詩敏:天時地利人和結合的「萬人迷」
現年 48 歲的碧咸,不只在足球界的地位超然,他球場外的身份 —— 丈夫、父親、兒子、名人、企業家、慈善家…… 不同的身份亦非常顯著。無論觀眾是否球迷,大概都會認識碧咸,他也總有一個身份,或一段經歷,會令你有所反思或共鳴。
【美國普羅米修斯】奧本海默傳記為何如此難寫?
導演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新作「奧本海默」(Oppenheimer),是最近全球影壇焦點之一,但無論電影如何出神入化,背後還是多得全長 721 頁的原著得獎傳記 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這部巨著花費足足 4 分 1 個世紀才完成,何解書寫「原子彈之父」的人生會是如此艱難?
書店們:藝術長存,人生短暫。
坂本龍一逝世,很多樂迷深深緬懷他的一生、他的作品,甚至借用他引用過的西方諺語「藝術長存,人生短暫。」(Ars longa, Vita brevis.)談這位藝術家對創作和人生的態度。這次我們就以「藝術長存,人生短暫。」為題,介紹相關好書。
林喜兒:Candy: A Death In Texas —— 兩個女人恩怨
True crime series 真的是要多少就有多少,紀錄片與劇情片,每個月都有新作。近日,這一齣更鬧了雙胞胎,搶閘出場的是 Hulu 出品,在 Disney+ 播放的 Candy: A Death In Texas。
曾詩敏:從「梅艷芳」中看香港、看時代
看這電影,看的根本不只是梅姐的傳奇,更多是看香港,看時代,看生命這回事。
【星 CUP 人物】電影「梅艷芳」訪談(六)
電影「梅艷芳」的製作起碼有三難:一,難於選角;二,難於說服梅姐生前的所有好友和擁躉;三,難於劇本素材的取捨。今集「星 CUP 人物」,陶傑再與安樂影片行政總裁江志強及「梅艷芳」導演梁樂民對談,了解他們如何一一克服難題,把這位傳奇巨星以及昔日的香港,重新活現觀眾眼前。
【星 CUP 人物】電影「梅艷芳」訪談(五)
電影「梅艷芳」並不是單純的一部人物傳記,而是一個屬於香港人的故事。今集「星 CUP 人物」,陶傑繼續與 3 位主角王丹妮(飾梅艷芳)、劉俊謙(飾張國榮)和廖子妤(飾梅愛芳)對談,看看他們如何演繹戲中人物的關係,帶著我們重溫回憶中的那個香港。
【星 CUP 人物】電影「梅艷芳」訪談(四)
梅艷芳與張國榮,對香港人來說是珍貴的回憶,也是無可取代的人物。要演活傳奇巨星並不容易,今集「星 CUP 人物」,陶傑就請來電影「梅艷芳」的 3 位主演王丹妮、劉俊謙和廖子妤,分享一下他們鏡頭背後的故事。
【星 CUP 人物】電影「梅艷芳」訪談(三)
對新人演員王丹妮來說,飾演梅艷芳可說是極大挑戰。小至說話的語調咬字,大至梅姐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要怎樣才能演得神似?今集「星 CUP 人物」,陶傑就請來電影「梅艷芳」的女主角,為我們一一解畫。
【星 CUP 人物】電影「梅艷芳」訪談(二)
芸芸人海之中,有誰能夠演繹梅艷芳?沒有拍戲經驗的王丹妮,居然憑一曲「夕陽之歌」,脫穎而出?今集「星 CUP 人物」,陶傑繼續與安樂影片行政總裁江志強及導演梁樂民對談,揭開電影「梅艷芳」幕後的選角故事。
【星 CUP 人物】電影「梅艷芳」訪談(一)
梅艷芳離開我們的第 18 年,她的傳奇即將在銀幕上放映。今集「星 CUP 人物」,陶傑請來安樂影片行政總裁江志強及導演梁樂民,談談電影「梅艷芳」的背後故事 —— 原來這一切,始於一個遺憾。
美國總統為何總是出版回憶錄?
美國總統換屆未有定局之際,前總統奧巴馬出版回憶錄「應許之地」(A Promised Land)卻在近日面世。總統責任在於治國,文筆從來不是保證,很多總統回憶錄更是枯燥乏味,但為何美國人總愛爭相消費閱讀?究竟出版總統回憶錄的傳統,是在何時建立?
方俊傑:「搖滾太空人」 —— Elton John 的音樂劇傳記
以 Elton John 生平作故事藍本的「搖滾太空人(Rocketman)」,他本人亦是監製之一。有點似陳友自己執導「兄弟班」,拍溫拿事績,敏感的黑歷史多數被輕輕帶過,歌功頌德的才會被發揚光大。
方俊傑:「大老作家」—— 虛偽才有前途
「大老作家」改編真人真事,講一個擅長撰寫名人傳記的落難作家,為生活,偽造名人親筆書信以作售賣用途。因為文筆過人,所以目中無人,不肯社交應酬,連整理儀容也不屑。這個世界,不是容不下臭寸或者孤僻:已成功者,有幾難相處,也會被視作型格的一種;未成功的話,則除非靠阿爸阿媽可以成事,完全不用倚賴他人輔助,否則,幾有才華也註定被遺棄。何況,有沒有才華,其實主觀,世界話你無,得你自己覺得自己有,即係無。
鄭立:登月第一人 —— 嫦娥應悔竊玉丹,將錯事鑄成
就像嫦娥當初偷后羿的長生不老藥,也不是為了登月,只是最後她在沒意識到之下,就成為了「登月第一人」。這看起來是件錯事,對當事人也可能是錯事,卻留下了千古的影響力,就像這電影一樣。無論你怎看這電影,他都成功將太空計劃從白色,變成灰色了。
登月第一人:電影以外的岩士唐故事
電影「登月第一人(First Man)」打破太空電影慣常風格,未有連場爆破宣揚英雄主義,而是由首位登陸月球的人類岩士唐(Neil Armstrong)出發,描述他面對愛女病故到登月挑戰的掙扎和堅毅。不過電影提及短短數年的事,想要真正了解岩士唐這個人,還是得找美國奧本大學歷史學教授 James Hansen。他在 2005 年出版的岩士唐自傳 First Man: The Life of Neil A. Armstrong 正是電影的藍本,而他早前便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訪問,透露更多戲外的岩士唐事跡。
從暴君到藝術家:希特拉論的演變(下)
有別於歷史上大多數威權統治者,希特拉以藝術天才自居,將政治視作他的手藝。大家通常嘲笑他是一個失敗的藝術家,這只是膚淺之論,政治和戰爭是他藝術創作的延續。德國學者 Wolfram Pyta 的「化身政客和統領的藝術家」是最新添加也最富爭議的一種論述。將政治視作藝術並非新鮮話題,班雅明和托馬斯曼早有此論,Pyta 所展示的希特拉,自視為一個超越傳統浪漫化的天才,高高在上的領袖,不必營營役役。
從暴君到藝術家:希特拉論的演變(上)
為何希特拉「引人入勝」?這並非顯示大多數人心理變態,而是大屠殺的罪惡驚駭世人,德國人為何會從一個高度文明的民族直墮罪惡深淵,依然使人困惑。「紐約客」雜誌專欄作者 Alex Ross 撰文列舉系列相關重要著作,闡述自 1945 年至今,有關希特拉的論述和批判,因應不同時期的政治氣候,歷經多重轉變。
方俊傑:「兄弟班」 —— 溫拿的追夢傳記
現實是追夢行為很值得支持,但確實沒人能保證追夢必定成功。從來也是一將功成萬骨枯,追夢也可能需要先具備自知之明,和懂得止蝕。一個譚詠麟般的神話,是要踏著很多人的失敗和失望才建立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