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俄羅斯歷史,流放常是沙俄及蘇共對付異見者的手段,這個疆域廣闊的國家,從來不乏荒蕪的流放之地。沙俄將人流放至西伯利亞,順道為偏遠東部提供人力資源;蘇聯則有遍及全境的古拉格勞改營,政治犯的遭遇尤其慘烈。今天的俄羅斯,同樣不缺土地與異見者,而現代獨裁者則以微妙脅迫取代殘酷恐嚇的手段,於北極地區服「兵役」,似乎成為俄式流放新包裝。
普京
|共50篇|
陶傑:蕭規曹隨的拜登
拜登自從宣佈勝選後,外交政策只說一句話:將會視俄羅斯為 Adversary,視中國為競爭對手。
【國際線】不能說的 Aleksei Navalny
俄羅斯反對派領袖 Aleksei Navalny 懷疑遭到毒害,令舉世注目,但總統普京過去 20 年間,從未於公開場合提及其大名,恰似哈利波特的最大敵人「佛地魔」一樣。分析師指出,因 Navalny「完全不受他們控制」,為政權所無法容忍,所以對他的名字尤為忌諱。
真・女權之敵:專制主義
早期女性主義者專注爭取女性公民權益,如墮胎權和工作權利。但 90 年代第三波女性主義興起後,很多女權分子轉而關心一些非傳統議題,例如性解放、身體自主以及文本批判。然而,有學者提醒,在專制主義和獨裁化下,前人所關注的女性基本權益,其實還未得到保障。
普京的修憲公投:集權的最後機會?
現任俄羅斯總統普京,將於 6 月 25 日起,舉行一連 7 天的全民公投,若果公投獲得通過,可變相讓他爭逐連任到 2036 年,也就是接近 84 歲,成事的話,他屆時就執政近 36 年。這次公投惹來國內外反彈,但或許已是普京延續政權的最後機會。
【讓普京失望了】武肺打擊俄羅斯生育率
俄羅斯總統普京相信人多才是國強之本,多年來一直努力提高國內生育率。可惜一場病毒大流行,為人民帶來健康風險之餘,更打擊當地經濟,危機四伏之下,人們擱置生育計劃,令普京功虧一簣。
俄羅斯疫情,揭示政府失信於民
截至本月 20 日,俄羅斯的武漢肺炎確診數字已超過 30 萬,死亡人數為 2,972 人。俄羅斯目前雖為全球武肺病例第二高的國家,但「經濟學人」認為,該國的疫情要比官方承認的數字更嚴竣。而上至克里姆林宮,下至地方政府,均為疫情塗脂抹粉,反映地方政府以至普京的威權本質 —— 地方取悅總統,總統則向精英階層負責。
俄版病毒起源說:武漢肺炎來自……
病毒起源於美國的說法,在中國傳得沸沸揚揚。另一邊廂的俄羅斯,早在 2 月亦曾在社交媒體發動輿論戰,把矛頭指向美國。不過,最近俄國似乎已找到新「元兇」—— 歐洲國家。有來自歐盟的觀察人士指,俄國媒體正利用疫情大流行,傳播假新聞及錯誤信息,在西方製造混亂。
【強人思維】武漢肺炎擴散,普京樂見其成?
俄羅斯修憲,能令總統任期「清零」,普京能否再續總統之路,只待 4 月全民公投決定。不過,俄羅斯境內武漢肺炎病例尚未「清零」,甚至在近日創下最大單日確診數字。普京一貫的強硬手段能否控制疫情,便成為其突如其來的執政考驗。
邱翔鐘:普京 —— 戴民主面罩 行獨裁統治
上月中,普京宣佈準備修憲,削弱總統職權,增加國會和原來形同虛設的國務委員會的權力。有了上一次的經驗,國際媒體學乖了。他們明白,不論普京出任哪一個職務,他會繼續掌握俄羅斯的大權,繼續做他的獨裁者。
俄羅斯「木偶大師」尋找「新木偶」?
俄羅斯前總理梅德韋傑夫,日前率內閣向總統普京總辭,旋即獲任為聯邦安全會議(SCRF)副主席。各大媒體的解讀,多指普京嘗試修改憲法,為 2024 年總統任期屆滿後繼續掌權鋪路 —— 差異只在以甚麼方式掌握權力。2008 年,梅德韋傑夫便作為「蝙蝠俠」普京的助手「羅賓」,與之互換位置。然而,在下次職權交接或變動之時,梅德韋傑夫還有可能繼續充當副手角色嗎?
捱著餓、斷了電,還是愛普京的古城人民
近來俄羅斯反對聲浪漸起,民眾無懼被捕風險上街示威。但普京掌權近 20 年,政治手腕強硬,影響深遠,民望「屹立不倒」,尤其每當誕辰來臨,城鎮更是輪番向他釋出敬意。俄羅斯南部古老城鎮科洛姆納(Kolomna)亦不例外,儘管生活困難,人們還是將希望寄託於領導身上。
體育與政治 —— 禁賽如何打擊俄羅斯?
世界反興奮劑機構(WADA)本月宣佈,禁止俄羅斯未來 4 年,參與所有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對部分沒有涉及禁藥的俄國運動員而言,無疑是一大打擊。然而,體育的影響力遠不限於體育範疇,據 WADA 法規審查委員會負責人 Jonathan Taylor 的說法,是次禁令同時亦對俄羅斯造成打擊。
示威能否動搖普京的鐵腕管治?
近日,抗議莫斯科市議會選舉「DQ」候選人的示威活動,有減退跡象。但雜誌「外交政策」刊文指出,抗議活動已成俄羅斯人反思普京長期掌權的啟示。隨著普京在 2024 年達到憲法規定的總統任期限制,基層以至精英階級,皆醞釀出對國家未來政治前景的質疑。
Skyfall:俄羅斯的「末日」武器?
8 月初,俄羅斯發生爆炸事故,至少 5 名核專家罹難,附近核能監測站被關閉,挪威在俄羅斯邊境測出少量放射性物質。導致爆炸事件的,是一枚代號「天降」的核動力巡航導彈。這次爆炸轟動國際,並重新預示普京想要擴張軍事力量和建造核武的慾望。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作出詳細分析,「天降」到底所謂何物,且為何引起外界憂慮。
俄羅斯抗爭活動,該如何持續下去?
過去數週,莫斯科持續爆發爭取民主選舉的示威活動。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儘管上週市內主要旅遊及購物大道阿爾巴特街仍有示威,規模卻遠小於過去數週。為維持每個週末示威活動的「人氣」,當地示威者組織前哨小隊,在街頭爭取民眾支持示威活動。不過,報道更進一步指出,停留在地區選舉議題的示威活動,不利運動持續。
邱翔鐘:普京頻出手 無毒不丈夫
普京這種專制統治者對付反對派向來不假顏色,手段毒辣,殺人無數。不過,他也不是毫無節制。他還容許選舉,容許示威遊行。雖然他設法制止反對派人物當選,但是,民眾仍有一些機會表達訴求。
【無懼強權】反普京勢力,正在崛起
為保持議會過半席的支持率而「DQ」大量議員,不只香港政府,也是普京愛用手段。俄羅斯將於今年 9 月舉行市議會選舉,但不少獨立和反對黨候選人遭政府「DQ」,因此反對黨領袖納瓦爾尼(Alexei Navalny)號召民眾上街抗議。連續兩個禮拜,人們在莫斯科舉行「反 DQ」示威,警察先後以「大規模騷亂」及「非法集結」名義,逮捕逾 1,000 名示威者。「衛報」藉此分析,俄羅斯是否為反抗普京政權做好準備。
邱翔鐘:自由主義、威權主義還是蛋糕主義?
今年 G20 峰會在日本大阪舉行,俄羅斯「新沙皇」普京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斷言,自由主義已經過時。他認為,當前反移民、反全球化和反多元文化主義浪潮的興起,以及民粹主義政黨在許多地方得勢,表明「威權民族主義」正在贏得 21 世紀的意識形態戰爭。
面對體制專橫,俄羅斯媒體如何小勝一仗?
早前俄羅斯警方指控偵查記者戈盧諾夫(Ivan Golunov)藏毒,記者堅稱俄羅斯警方想栽贓嫁禍。最終警方迅速撤銷指控,解除軟禁措施,更有警方高層要為此事負責。能令當局退縮的原因,除了公眾強烈抗議之外,據「德國之聲」(DW)報道,這可以歸功於當地傳媒的團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