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共21篇|

【Soul Monday】從購物清單「發掘」愛

考古學畢業的英國女子 Lucy Ireland Gray,熱愛蒐集被隨處拋棄的購物清單,從中一窺物主的生活片段,甚至想像對方的外貌個性。「就像找到被扔掉的文物,再用它來建立故事。」Gray 的收藏品或等同近 300 張「廢紙」,她卻能把它們看成「日常的詩歌」,並在裡頭讀出人與人的關懷和愛。

【展覽】「新活」展:記憶的城市

無論是因為出國讀書、工作或移民,不少人也在經歷與親友別離的時刻。我們的生活模式、社會、城市在疫情等因素影響下亦不斷在變。面對各種變遷,我們對城市有何感受、有何思緒呢?展覽「城市新活(展)第三站:記憶的城市」,邀請了不同界別的創作單位及人士,以他們的作品、設計或收藏,分享他們對城市的看法與體驗。前兩站分別為家和自然,現在到了第三站,人或城市每刻都在變的時候,有甚麼留在各自的記憶中?

韓國新中產:買樓太艱難,買畫更好賺

過去韓國的藝術收藏家,多是 60 歲以上長者。但隨著買樓更難、炒股高危,年青人陸續加入投資藝術品。拍賣行 K-Auction 去年逾半成功競投者皆為 40 多歲或以下,文化、體育和旅遊部轄下組織、韓國藝術管理服務更指,年青買家湧入,令去年藝術市場增長近 3 倍,估計約值 9,200 億韓元。

狂熱漸退,重新思考 NFT 的價值

有人會用 17 世紀荷蘭的鬱金香狂熱(Tulpenmanie)類比現時的 NFT 熱潮,認為遲早爆破。當然,前者是物理形式、無法永久保存的鮮花,後者是虛擬、非同質的產品,兩者未必可以直接比較。可以確定的是,在大起大落瞬息萬變的 NFT 市場,花錢買了產品也不能確保日後可以獲利。「華盛頓郵報」指,近幾個月不少 NFT 收藏家已因數碼資產價值成疑,蒙受損失。

博物館秘話:不可或缺的「搶救清單」

3 年前巴西國家博物館失火,2,000 萬件文物付之一炬,令人為之痛心。但天災人禍防不勝防,即使有機會把藏品救走,但每一件都價值連城,要如何在千鈞一髮間作出取捨?「經濟學人」早前揭露,原來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皆有張「搶救清單」(grab list)。它們都精簡而隱秘,並最好永遠備用。

M+ 博物館怎樣呈現當代視覺文化?

位於西九文化區的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 M+ 日前開幕,首日錄得 1.6 萬入場參觀。這個籌備時長 10 年、比預期遲 4 年的文化項目,曾經歷施工延誤、數名高管離任、審查館藏展品等波折,但無論從開始到現在有何爭議,M+ 博物館的落成,對香港和藝術界來說始終是一件大事。究竟「矢志於躋身世界頂尖文化機構之列」的 M+ 是一個怎樣的空間?又怎樣展出多個當代作品?

歸還以外:進化中的荷蘭國家博物館奴隸制展覽

近年社會爭議博物館應否歸還掠奪所得文物。去年,法國批准歸還過去掠奪的貝寧青銅器藏品;近期則有德國同意歸還 1,200 件青銅器。面對殖民與掠奪等歷史事實,西方國家及博物館除了歸還文物,還有沒有其他選擇?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正舉辦「國家博物館與奴隸制展覽」,以另一種方式呈現史實。

伍常:從「環球藝術市場報告」看藝術界最新動態

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UBS)日前發佈了最新一年的「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報告」列出了關於藝廊、收藏家、拍賣行,以至整個行業的不少重要新趨勢和現象,當中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同時加上我的短評,以供參考)。

拍賣希特拉遺物,是珍視歷史還是留戀納粹主義?

德國納粹倒台逾 70 年,這段黑暗歷史仍是當今政治忌諱,但在拍賣市場上,希特拉和納粹政權的遺物全部有市有價。面對反猶太情緒高漲、極右抬頭,究竟買賣納粹藏品有何意味?背後買家是甚麼人?他們是緬懷納粹統治,抑或奮力挽救重要的歷史回憶?

伍常:人無收藏癖不可與交

常言道:「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每個人都應該培養一種興趣的。筆者的個人經驗是,藝術品就像音樂一樣,往往可以在你的人生低潮時給你一點鼓勵,給你一些支持。而藝術收藏更是一個不斷地為我們大開眼界的旅程,讓我們結識來自不同地方/界別的志同道合朋友(無論是在世的還是已故的),令生命從此不一樣地精彩,不再孤單。

作者的簽名,是無價之寶還是糞土?

近日,英國拍賣網站 Vectis 有一套 7 本的「哈利波特」(Harry Potter)待售,拍賣價估計為 9,000 至 15,000 英鎊。貴上逾千倍的價值,幾乎都來自作者 J. K. Rowling 於書上的親筆簽名。但與此同時,一位(不記名的)作家回鄉探望父母之時,在當地一間二手書店找到自己的著作。而令他匪夷所思的是,那居然是一本他簽了名的書 —— 上款寫著:給爸爸和媽媽。

博物館太窮,買不起恐龍?

電影「侏羅紀公園」面世 25 年,同系列的第 5 部作品 「侏羅紀世界:迷失國度 」(Jurassic World : Fallen Kingdom)亦將於本月上映,但戲內令恐龍復活一事,在現實中仍只屬幻想。想要「膜拜」這些昔日的地球霸主,如今尚可到博物館觀賞骸骨。只是古生物學家憂慮,化石拍賣屢創天價成交,資金有限的學術界難以競投,就連博物館也買不起,結果令這些極具研究價值的標本,落入私人手中,從此脫離科學。

一幅照片,四個身價,當代藝術看的不是藝術

你有沒有留意過拍賣會上的攝影作品?有沒有發現同一張攝影作品有很多不同價錢?在今年 4 月,美國攝影師 Alfred Stieglitz 的著名作品 The Steerage 將分別在紐約的 4 場拍賣會上出售。幾幅照片,就算放在一起比對,都未必找到差異。但不同版本的差額最多近乎十倍,收藏價值有著雲泥之別。蘇富比攝影部門主管 Emily Bierman 解畫指出:「最大的考慮,是藝術品在相同狀況和年份下,有沒有一些獨一無二或特別之處。例如有沒有題字?其來源有何特別?當這幅照片以 1 萬至 3 萬美元以上的價位賣出,你要注意的應該是它的其他額外因素。」

亞洲億萬富豪快速崛起,帶動藝術收藏市場火熱發展

根據瑞銀/羅兵咸永道億萬富豪報告顯示,全球媒體名單上頂級收藏家人數增加,尤其是亞洲的私人博物館出現增長,加上私人向公共博物館提供的資金亦有增幅,可見億萬富翁的藝術參與度有所增加。亞洲的億萬富豪人數現已超越美國,且亞洲的億萬富翁的財富總數可能會在 4 年內超過美國。這也讓藝術收藏市場呈現近年來最火熱的狀況。

天價藝術品已過時?趕快投身設計市場吧!

近年頻頻有藝術品以天價成交,有分析歸因拍賣策略有助促銷,也有指是中國熱錢流入所致。看穿此道的買家投入設計品懷抱,帶挈設計品收購市場蓬勃發展,去年的平均銷售價格比往年升 35%,其規模雖然未及今天熾熱得令人費解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但有行家直言這正好是投資設計品的優點:「它比起藝術品市場,更純粹,更直觀而且感性。」

雜誌守護者

雜誌生命比書短,當中每一篇文章都如同在競艷,最新而易讀的文字專題配上大量的配圖,只為請君一看,因為時間一過,新期數一出,舊的即成明日黃花,但相信不少人會因不捨,而沒有第一時間把雜誌丟棄,但積積復積積,又有多少地方可以好好安放舊雜誌?不要說是普通家庭,即使是報社,到了一定時間,也得忍痛丟棄,但英國卻有編劇收藏雜誌收出了一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