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三,就成真?

A+A-
心理學研究發現,重覆陳述的確會讓人覺得陳述更可信,心理學家稱之為「虛幻真相效應」(Illusion of truth)。 圖片來源:路透社
心理學研究發現,重覆陳述的確會讓人覺得陳述更可信,心理學家稱之為「虛幻真相效應」(Illusion of truth)。 圖片來源:路透社

聽聞謊言講一千次就會成真。希特拉在其自傳「我的奮鬥」便有說明,成功的政治宣傳,必須精簡扼要及將之不斷重覆又重覆。其實早有心理學研究發現,重覆陳述的確會讓人覺得陳述更為可信,心理學家稱之為「虛幻真相效應」(Illusion of truth)。要欺騙他人或不必甜言蜜語,多講幾次便可以?

於 70 年代已有多項實驗驗證「虛幻真相效應」,經典的有如 1977 年 Lynn Hasher 、David Goldstein 與 Thomas Toppino 的研究,研究員每次會提供 60 條有關各方面真假冷知識,涵蓋政治、運動、藝術等方面,接受測試的大學生較少相關知識。他們需在兩星期內接受三次測試,並為冷知識的真實程度評分,有 20 條的冷知識在三次測試中其實均為相同。結果顯示,無論是真實還是虛假,重覆過的冷知識中,其真實程度評分都有顯著的提升,即是多講幾次真的會讓受驗者覺得更真確。

然而,心理學家對於「虛幻真相效應」是否存在,還是小心翼翼地求證。1979 年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 Frederick Bacon 的研究,便參考了 Hasher 以上的實驗,再調整了一些細節,例如增加重覆冷知識(陳述)的數目、把評分數字代表的真確程度倒置(如 7 分原代表最真確,變成 1 分代表最真確)等,亦得出一致的結果。

是次美國大選興起名為「事實查核」的風氣,杜林普於總統辯論的多項陳述和指控都被翻查出不符事實。 圖片來源:路透社
是次美國大選興起名為「事實查核」的風氣,杜林普於總統辯論的多項陳述和指控都被翻查出不符事實。 圖片來源:路透社

而在 Bacon 的另一項實驗更發現,假如告知受驗者將會有重覆的冷知識,無論是否真的重覆,或實際是新的,甚至前後有所矛盾,受驗者都會覺得聲稱「重覆了」的更為真確。實驗反映受驗者認知陳述已經聽聞過而感到熟悉,才是產生「虛幻真相效應」的主因,這比該冷知識實際重覆了多少次來得重要。

2015 年美國范德比大學 Lisa Fazio 領導的研究,則進一步研究既有的知識是如何受到「虛幻真相效應」所影響。他們設計多組真假陳述(Statement),同時亦會將陳述分類為「已知」(約 60% 受驗者能正確辨識)和「未知」(只 5% 的受驗者能辨識)兩種。結果顯示,在錯誤陳述中,「虛幻真相效應」於「已知」和「未知」兩組的效果相約,原來既有的知識並沒有使我們的判斷免於動搖。為了盡可能消除實驗偏見,研究員讓部分受驗者以 「1 至 6 分制」評核真實程度,另一組受驗者則以「真實」與「錯誤」兩種選項回答,但結果都顯示重覆陳述會令其變得更可信。

但大家或會好奇,何解會有「虛幻真相效應」?英國錫菲大學心理學家 Tom Stafford 解釋,這或因我們需要從速下判斷有關,因而選擇了捷徑——依賴聽聞事項的頻密度來判斷對錯。而我們之所會採取這種捷徑,因為生活經驗告訴我們,真實的事件本應較多地被重覆。不過,假若大家稍加留神,生活中往往充斥著大大小小的謊言和虛假資訊,「捷徑」或有機會奏效,亦有機會引領你到險地。

真的固然假不了,只怕有人輕信謠言。「戰國策‧魏策」中便有「三人成虎」的故事,魏王只因有三人表示看見在鬧市中看見老虎,便相信真的有老虎,寓意我們不要輕信謠言。古今智慧都不斷警戒我們,耳聽未為真,真相是要再三查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