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香港與東南亞的聯繫都非常深厚,其中馬來西亞因為龐大的海外華人網絡,以及共同的殖民歷史,與香港的交流十分頻繁。馬國出生的金像影后楊紫瓊曾在香港影壇打滾多年;近日因 JPEX 案而受媒體關注的莊鍶敏,也是大馬拿督的女兒。除了娛樂影視外,多年來馬來西亞華僑亦為香港各行各業貢獻良多。
名人
|共8篇|
Moyashi:然而我不知他是誰
每當有關於名人的新聞,不管是結婚生子、得獎抑或過身,在網絡論壇上總會有人說一句:「Who?」,也許再配上一張「銀河守護隊」的迷因,意思就是「我不認識他,他有這麼重要嗎?」
失語症,如何剝奪他們的溝通能力?
主演「虎膽龍威」(Die Hard)聞名的布斯韋利士(Bruce Willis)因患上失語症,被迫放棄長達 40 年演藝事業,轟動國際影壇。究竟失語症成因為何,是否有治癒的可能?有哪些名人同樣受失語症之苦?
不滅的王妃:戴安娜何以魅力長存?
戴安娜王妃離開將近四分一世紀,來到疫下這兩年,從同名音樂劇及紀錄片,以至劇集「王冠」和近日上畫的電影「史賓沙」,她的身影仍然充斥於流行文化。在此變化急速的世界,一段說了廿多年的悲劇往事,何以還能風靡全球觀眾,甚至讓年輕一輩也有所共鳴?
環保靠名人加持,真的有用?
對大眾來說,環保可能是這麼近那麼遠的事 —— 日常生活雖有不同方式踐行,但冰川融化、雨林消失彷彿太遙遠。名人宣傳環境保護工作,或許能吸引人們注意。隨著氣候危機愈來愈受關注,名人「加持」環保事業的情況亦變得普遍,不少致力推廣環保的公眾人物,因而備受讚譽。不過,名人效應是否真能化為實際效益,吸引受眾一同出一分力?
悼念素昧平生的名人,有益精神健康?
近月,接連有日韓台的年青藝人離世,大批網民發帖哀悼懷念。在美國,從年初意外身亡的籃球巨星高比拜仁,到上週病故的最高法院法官 Ruth Bader Ginsburg,同樣有大批民眾親赴球場及法院之外,獻上鮮花及燭光悼念。但事實上,當中很多人跟逝者素昧平生。為何這些名人之死,對非親非故的大眾影響甚深?我們又該如何處理這些感覺?
【隱藏版】名人推薦書單
又一波武肺疫情,又一次居家抗疫。上回把握時間,將封塵萬年的書都看了,如今再有餘閒,總算可添購新書來讀。但茫茫書海,怎樣選才好?想買英語書籍,可參考這份「隱藏版」名人推薦書單。說是隱藏,只因所有上榜著作,均是「紐約時報」透過一段段在家進行的訪問或直播,從被拍入鏡的書架所「挖掘」出來。
Gloria Chung:瘟疫的 KOL,露底還是昇華?
瘟疫叫所有工作都停下來了,大家都忙著撲口罩、托米、煮飯洗碗,在家工作兼湊住三隻化骨龍,KOL 也不例外,在有限的環境之中,他們又變出甚麼「內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