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滅的王妃:戴安娜何以魅力長存?

A+A-
(由左至右)在劇集「王冠」、電影「史賓沙」及音樂劇 Diana 中的戴安娜王妃;圖為劇照。

戴安娜王妃離開將近四分一世紀,來到疫下這兩年,從同名音樂劇紀錄片,以至劇集「王冠」(The Crown)和近日上畫的電影「史賓沙」(Spencer),她的身影仍然充斥於流行文化。在此變化急速的世界,一段說了廿多年的悲劇往事,何以還能風靡全球觀眾,甚至讓年輕一輩也有所共鳴?

表面上,這個問題不難回答。戴妃曾是全球被拍照最多的人之一,至今仍被視為集傳統美態與高級時尚於一身。著有 Raising Royalty: 1,000 Years of Royal Parenting 一書的歷史學家 Carolyn Harris 認為:「戴安娜那份魅力與脆弱的結合,總能與世界各地的人連結起來。」只是他與傳媒學者 Andrea McDonnell 還留意到,有好幾個貫穿時代精神的主題,與戴妃的個人經歷和公眾形象直接有關。

首先,是對於在 1990 年代至 2000 年代初被媒體放大檢視的女性,在文化上重新評價。像與前美國總統克林頓鬧出性醜聞的萊溫斯基,或被狗仔隊「逼瘋」而遭父親監管多年的 Britney Spears,近年均有劇集紀錄片,試圖以真誠及同理心為她們平反。McDonnell 更指,後者與戴妃同樣反映小報如何摧毀她們的人生。「在美國背景下,我認為戴安娜代表了名人的陰暗面和名聲的悲劇面貌。」

如今人們開始反思小報文化的毒性,連帶關注生前被大眾評頭品足的戴妃。 圖片來源:Jayne Fincher/Getty Images

其次是近來多宗王室新聞,包括哈里王子伉儷聲稱遭受種族歧視及霸凌,以及安德魯王子與性罪犯富商愛潑斯坦來往的指控,令很多人質疑英國君主制的神聖性,因而更好奇及同情戴妃的遭遇。Harris 相信:「哈里夫婦離開王室,叫人更關注王室內部和隨後的挑戰。」McDonnell 亦指:「這種批判意識代表英國王室可被挑戰甚至該被挑戰,戴安娜則給我們一個鏡頭,反思自身與英國王室的關係。」

Harris 承認,戴安娜的一生本就充滿戲劇性,不只童話婚姻以離婚收場,加上她與鎂光燈的攻防戰,甚至年紀尚輕便香消玉殞,都像一套典型悲劇,「明顯是為編劇而設的(戲劇)弧線」。但研究戴妃多年的小說家 Deb Stratas 相信,這位故人其實「相當貼地」,特別是她曾公開談及自己的精神健康,坦承並不完美的真誠及堅韌,值得疫下每個承受龐大壓力的人學習,在不安及抑鬱下盡力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