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除聚焦在尊尼特普與前妻的恩怨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探討了網絡 KOL 在這宗誹謗案的角色。
KOL
|共18篇|
紳士大哥:創造豬肉佬傳奇的市場神技與功虧一簣的死因
很多人到今天仍然覺得一位「豬肉佬」能捲起一陣熱潮是不可思議。然而從市場學角度看,這其實需要稱讚製造這陣熱潮的幕後團隊,因為他們的確成功地「造了星」。要不是整件事背後的客戶聲名問題,豬肉佬可能就此星途一帆風順。
廖康宇:為甚麼要用盆菜去賣生髮水?
消費者普遍相信一個好的產品應該有一個自身的價值,不需要靠揭人陰私去抬高自己。正如好地地一個生髮水的宣傳,是不需要靠盆菜去鋪墊。
鴻若遠:KOL 讚先?定「魷魚遊戲」紅先?
這位新朋友仍堅持著其「Netflix 付費 KOL 宣傳推廣論」,彷彿我們這些喜歡此劇的人,都只是中了 Netflix 的宣傳技巧而不自知。
醫生護士當網紅,就能一解大眾疑慮嗎?
經武漢肺炎一役,世界衛生組織的中立性備受質疑,各國政客的無知及醜陋的政治操作更是表露無遺。在不能信任官方權威的年代,醫護專業就成了眾人仰望的對象。不少醫生學者選擇在社交媒體發表意見,令他們一躍成為網上紅星。突然手握公共影響力的他們,真的能為社群帶來正面影響嗎?
「旅遊達人」變「居家達人」:KOL 如何把握疫市商機?
KOL 以分享生活經驗與心得維生,內容製作與收看人群,是成功的關鍵所在。武漢肺炎疫情期間,各種活動停頓,觀看網上內容的觀眾群則爆炸性增長;對業界而言,這到底是福還是禍?
Gloria Chung:瘟疫的 KOL,露底還是昇華?
瘟疫叫所有工作都停下來了,大家都忙著撲口罩、托米、煮飯洗碗,在家工作兼湊住三隻化骨龍,KOL 也不例外,在有限的環境之中,他們又變出甚麼「內容」呢?
Moyashi:喜歡的話,請按讚及訂閱
志村健的死,是遲來了一年的昭和休止符,也是遲來了兩個月的武漢肺炎「震撼」。當介在公共性的身體倒下,大眾終於感受到日常的終結。
林宇:革命時代的商品市場學
世道安穩時,大家搵食無可厚非,只不過到了大是大非之時,還停留在吃喝拉撒的層面,這種 KOL 也太「廉價」了吧。
【香港文摘】心態勝於年齡 何德星從未言休
何德星,人稱何 Sir 或菇爹,是歌手何韻詩的父親。何 Sir 於 1970 年畢業於羅富國師範學院及中文大學校外課程平面設計課程後,同年任教拔萃男書院,一教就是 18 載。後來經歷移民與回流,來來回回數十年,何 Sir 仍樂此不疲,無論事業還是興趣皆作了不少新嘗試,可謂「周身刀」。即使嘗試過放下腳步休息,終究還是停不下來。問到保持身心年輕的竅訣,他再三強調「年齡不重要,最重要是心態」。
網紅氾濫「攞著數」,高級酒店最頭痛
打開 Instagram,網絡紅人的多姿多采生活盡入眼簾,儼如上流貴族典範,令人艷羨。不過,擁有真正號召力的 KOL 不多,留戀網絡世界虛名,充大頭鬼的網絡用家則愈來愈多。不少奢華酒店和高級度假屋的經營者對此大痛頭痛,因為這種自恃擁有網絡影響力,繼而白撞「攞著數」的所謂 KOL 與日俱增,並且用拙劣的門外漢手法,期望只靠一兩張照片或短片,酒店就願意為他們埋單,提供免費服務。
真作假時假亦真 —— 立於維度之間的 3D KOL
老實說,KOL 還有虛擬不虛擬之分嗎?答案是還真有。她們是 Instagram KOL 中新興的一群,和其他人一樣會分享九頭身零毛孔的加工美照、化妝或美甲潮流心得、打卡美術館或海灘,間中為社會議題發聲,獲品牌邀約合作,名利雙收…… 與眾不同的是,她們在相片中展現的自己,不論是美麗的臉孔、零瑕疵肌膚還是修長的身材,皆是電腦軟件生成 —— 她們是虛擬 KOL。
Snapchat 玩完?得罪 KOL 等於自焚
得罪身為天后級歌手兼 KOL 的 Rihanna,隨時慘過被某國實施經濟制裁。社交平台 Snapchat 近日自行製造了一場公關災難,遭 Rihanna 發文炮轟,母公司 Snap 的股價即日暴跌 5%。這可謂禍不單行。因為上個月 Snapchat 改版之後,部分用家深感不滿。當中就包括了模特兒兼著名 KOL,Instagram 粉絲人數過億的 Kylie Jenner。隨著罷用 Snapchat 的言論,一條 Twitter 就換走了其 13 億美元的市值,影響力幾乎大過任何一件國際大事和外交風波。當然,亦有分析認為,大家只是過度被 KOL 搶走了視線和注意力。
Chester Ho:老師又中?趨勢文章怎樣讀
踏入年尾,媒體開始刊登各類預測來年趨勢的文章,只要在搜尋器鍵入年份(例如「2018」)、「趨勢」,加上科技、設計、時裝等行業關鍵字,便立即看到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它們通常會產生一系列的關鍵詞,供業界在下一年使用。以科技界為例,過去的關鍵詞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實境,都催生了大量的書籍、講座和課程。撰寫趨勢文章的通常都是業界人士,他們是該領域的專家、貨真價實的 KOL。所謂的趨勢預測說穿了都是取材自去年的工作或明年的目標,故此幾可肯定會在下一年實現(但實現了,不一定會流行)。有趣的是,讀者們對這些文章的看法反應不一,有些人讀後不以為然,有些則會連連點頭,並在年中再次分享文章,大叫「老師又中!」為甚麼會有這麼大的反差?我們又應該怎樣看待這些文章?
【不再網紅】由 KOL 迎合市場起,KOL 就開始過時了
「KOL / 網紅」這個本應凡事平心而論、以事論事的「行業」,剛崛起時,也有過一段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風光日子。直到有 KOL 接廣告接到寧濫勿缺,不論所言所行一概「睇錢份上」,始露出馬腳,受眾看穿其商業本質,根本不是所謂「純分享」。於是當「如何活用 KOL 的力量」才剛成為行銷新課題時,研究已經發現 KOL 的號召力正逐漸退潮。
Chester Ho:直播—— 一個圍觀的時代
中國人喜歡圍觀。說起這種圍觀的癖好,很容易聯想到魯迅散文裡的深刻描寫;時至今日,這種深植基因的行為依然普遍,以至中國網絡有所謂「暫不吐槽,表示圍觀」的文化;在香港,我們稱作「花生」。
善用病人 KOL:團結病者回饋醫學
久病成醫,資深病人對所患病症了解鉅細無遺可能堪比醫生,同時在同病相憐的病人之間的社交網絡又堪比公關,但如此專才往往被納入「失去生產力」的弱勢一方,白白浪費本身的才能和病痛磨練出來的知識。最近有 start-up 創建互聯網平台,讓醫療保健企業聯繫這些專業病人,聘為其用,活用他們寶貴的經驗與影響力。
網絡紅人影響將蓋過傳統明星
11 月 26 號,第 53 屆金馬獎在台灣舉行。同一時間,距離 1,500 公里以外的首爾,也上演了一場亞洲網絡影音界最盛大的頒獎典禮。韓國超級天團少女時代、以一首「PPAP」紅遍全世界的日本 Piko 太郎,以及來自印度、泰國、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印尼、台灣等地的網紅明星們在此齊聚一堂競逐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