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

|共46篇|

陸運濤:撐起早年香港電影工業的馬來華商

知名華裔女星楊紫瓊憑藉「奇異女俠玩救宇宙」,奪得第 80 屆金球獎音樂及喜劇類電影最佳女主角。馬來西亞出生的楊紫瓊,曾經出演多部港產武打傑作,與本港淵源深厚,連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也稱她為「香港演員」。其實香港電影能夠蜚聲國際,確實有賴一班南洋精英的貢獻,其中馬華商人陸運濤及他的「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更曾撐起香港影壇半邊天。

任命首相 —— 馬來西亞最高元首的角色

馬來西亞大選結束,但三大政黨聯盟均未能取得 112 席多數議席。無論希望聯盟(PH)的安華或領導國民聯盟(PN)的前首相慕尤丁,均宣稱獲得組建政府所需的議席。鑑於懸峙國會現象,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日前已指示,將政黨組建新政府最後期限延長 24 小時,至今日(週二)下午 2 時。選舉結果固然是決定何人成為首相的關心,但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 Dian AH Shah、教授 Andrew Harding 認為,就過去幾年所見,最高元首在任命首相及首相辭職的情況下,作用變得十分重要。

【童年回憶】媽咪麵:大馬文化與日本技術的結晶

馬來西亞傳媒證實,「媽咪麵」(Mamee)之父、拿督馮振軒(Pang Chin Hin)於 11 月 5 日與世長辭,享年 96 歲。陪伴無數香港人成長的「媽咪麵」,原來有著馬來西亞與日本的「混血身世」—— 1971 年發跡於馬六甲,學習日本即食麵技術,再參考大馬工人的飲食習慣所開發、不用沖泡的即食麵零食。

亞洲各地如何回收紙包飲品盒?

全港唯一的紙包飲品回收廠「Mil Mill 喵坊」,其位於元朗工業邨的廠房租約年底屆滿,近日接獲業主科技園公司通知拒絕續租,創辦人透露新加坡向廠方招手,Mil Mill 正在物色新營運用地。事件引人關注本港回收行業的發展及困境,觀乎其他亞洲國家,泰國和越南等近年均嘗試與回收公司合作,利用各種技術把紙包飲品盒回收再製造成用品,例如製作成再造紙和彩樂板等,以實踐循環經濟概念。

Meiling:吃不到海南雞飯的人民覺醒

今年 6 月,新加坡出現短暫的「雞荒」,馬來西亞政府禁止出口活雞 2 星期,日常從容安穩的新加坡市民,罕有地變得焦急,排隊爭購國民美食「海南雞飯」。傳媒報道數家名店的人龍情況,「無雞飯食」頓成頭條新聞,連 BBC 也刊登文章「『國菜』海南雞飯為甚麼面臨威脅」。

馬來西亞最低工資大升三成的原因

在 2021 年,香港政府再次凍結最低工資到 2023 年方作調整,變相凍薪 4 年。近日政府為最低工資水平檢討展開公眾諮詢,前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就為此在獄中寫信陳情。同屬亞洲的馬來西亞則是另一番景象,在 5 月 1 日正式將最低工資上調 36%。東南亞研究所經濟學家 Kevin Zhang 和 Tham Siew Yean 就在「東亞論壇」撰文分析政策。

糧食民族主義:禁止作物出口,反而害人害己?

烏克蘭戰爭持續,通脹飆升及貨物短缺成為常態,部分食物出口大國相繼「落閘」。先是印尼停止輸出棕櫚油三週,接著印度及馬來西亞分別禁止出口小麥及活雞。有農業專家憂慮,「糧食民族主義」(food nationalism)或從此興起。「經濟學人」分析更指,這類政策推高了全球食品價格,卻可能無助於穩定本地市場。

呂嘉俊:背景複雜的海南咖喱與咖央多

從前香港亦有很多西餐廳,餐牌上有羅宋湯沙丹豬扒,同時標榜自己賣的馬來咖喱和海南雞飯非常正宗。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海南島作為美食沙漠,為甚麼會出產到煮西餐非常好的海南師傅?而在香港,又為甚麼會把西餐和馬來咖喱混為一談呢?

南洋有個「小香港」:山打根

香港正面對回歸以來最大型的移民潮,很多人遠赴歐美澳,尋找一個適合自己價值觀的地方。自開埠以來,香港就像一座浮城,有人為了逃避政治動盪而來,也有很多人因生計和政局,遠走他方再落地生根。近至東亞遠至北美,港人的足跡遍佈世界每一個角落,包括南洋「小香港」山打根。

馬來西亞公務員的腐敗根源 —— 奉承文化

對於怎樣的公務員團隊才稱得上是優秀,大眾可能各有見解,但公務員制度如何變得腐爛,也許要由體制內解釋。雜誌「歐亞評論」(Eurasia Review)亞洲及大洋洲分析師、馬來西亞玻璃市大學副教授 Murray Hunter,認為馬來西亞的「奉承」(bodek)文化,是該國公務員團隊的最大障礙。

在馬來西亞,舞獅成為一項極限運動

在華人社會,每逢春節等大型節日,舞獅都是必要活動,以達酬神及助慶的作用。近年很多機構都視舞獅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此獨特的文化習俗更隨之不斷演化,例如香港就曾籌辦多屆「世界醒獅邀請賽」,將之視為體育盛事。除了兩岸三地,在擁有龐大華人人口的馬來西亞,舞獅發展也愈來愈有系統。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更形容,舞獅於當地已經成為一項極限運動。

東馬拉獨立?砂拉越的獨立與自治

馬來西亞領土受南海所隔,分為東、西兩個地區。西馬為首都吉隆坡所在的馬來亞半島,東馬即位於婆羅洲北部的沙巴砂拉越,兩地各州根據「1963 年馬來西亞協定」合組成一個主權國家。然而上月,東南亞事務記者 Robert Bociaga 在雜誌「外交家」指,馬來西亞政府決定阻止一份關於「協定」談判及審議情況的報告對公眾公開,令東西馬資源控制問題再度掀起爭議,為本已長期緊張的關係添上波瀾。

大馬版「一國兩制」:東馬來西亞分離主義

近年,由較著名的蘇格蘭、加泰隆尼亞,到鮮為港人知道的楚克和布干維爾,很多地區都出現有關獨立、自決的討論。近來提到馬來西亞,人們多關注前副總理安華會否回朝執政,而塔斯曼尼亞大學亞洲研究教授 James Chin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馬來西亞多年來一個政治不穩定的因素:東馬來西亞分離主義。

馬來華人為何擁有中國心?(下)

1930 年,海峽殖民地政府通過法令,宣佈國民黨在當地為非法組織。抗議該法令的民國政府,則保證國民黨沒有興趣干涉馬來亞與英國事務。美國拉洛奇大學社會學教授 Azlan Tajuddin 認為,散居馬來亞的華人,對國民黨專注本土、忽略他們的做法愈益不滿。因為身在外地的他們,希望推動的政治議程,乃著重於馬來亞華人本身,而非中國本土。

馬來華人為何擁有中國心?(上)

一個中國公民脫離中國國籍,成為其他國家的公民,那他還算中國人嗎?擁抱華人文化,可以與「中國人」此一身份認同區別嗎?這些問題,由不同海外華人回答,答案可能截然不同。對部分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來說,中國可能仍是他們的「祖國」。美國拉洛奇大學社會學教授 Azlan Tajuddin,2018 年在「國際與全球研究雜誌」發表文章,從 1826 年英國開始在新加坡、馬來亞及檳城建立殖民地,到 1957 年馬來西亞獨立,講述不同馬來華人在流散海外的不安感驅使下,如何構成對中國的政治身份認同。

東南亞抗疫之路:鞏固權力打壓異己

疫症當前,抗疫實屬必須。但當政權以抗疫為藉口,一面擴充、濫用手上的緊急權力,一面打壓公民社會,則「抗疫」可能只是幌子,建立或鞏固威權才是目的。曾任菲律賓德拉薩大學政治學助理教授的 Richard Heydarian,特別關注東南亞地區不同領導人的「抗疫」大計。

馬國封關,毗鄰新加坡會斷水斷糧嗎?

新加坡快速果斷應對疫情,成西方國家參考對象,當地染病個案沒有急速上升,至今亦未有死亡個案。但最近該國也面對一大難題 —— 馬來西亞近日為堵截疫情擴散,決定封關鎖國。新加坡先天土地及勞動力有限,新馬之間一直有著獨特的依存關係,每天大約 30 萬馬來西亞人過境到新加坡上班,而新加坡亦要依靠鄰國進口的水及食品,「日經亞洲評論」就專文分析該國如何自救,減輕毗鄰封關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