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

|共21篇|

「星巴克之父」退位,或競選下屆美國總統

用了近 40 年時間,將一家西雅圖的小小咖啡店,逐步經營成遍及全球 77 個國家,擁有超過 28,000 家連鎖店的咖啡帝國,如今,Starbucks 的父親 Howard Schultz 終於宣佈退休了。坊間盛傳,Howard Schultz 在退休之後除了寫書、演講,最可能是從政,甚至選總統。

鄭立:從杜林普長城看杜林普的務實主義

我想,與其用別人對杜林普的評價去論斷這個人,為何不直接看看杜林普自己說甚麼?杜林普的著作 Great Again: How to fix our crippled America,在亞馬遜上買電子書就可以了,只有英文版。作為創業家,商人的我們,其實比別人更容易理解這位新的美國總統。

鄭立:如何利用賢臣與小人

出師表裡諸葛亮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所以傾頹也。我們一直都說,當一個管理者或者領導者,皆要遠離小人。我們看這段時,有一點意思,是經常被忽略的。就是諸葛亮叫的,是劉禪去親賢臣,遠小人。並不是說,用賢臣,殺小人。這意味著甚麼?

鄭立:停損是創業家的謙虛

甚麼是謙虛?每當我們想像這個詞語時,總會想到一個溫和,容易相處,不囂張,有禮,處處說自己沒甚麼了不起的人。我們很容易就會覺得,所謂謙虛,其實就是一種略帶內斂的態度。但是,溫和有禮、對人謙和,這些都是謙虛者會有的行為,但並不是謙虛的本質。謙虛的本質,是承認自己的不足和錯誤。

Eric Chan:我唔夠錢買!

我們的潛意識裡種下了一個很重要的心錨:「我唔夠錢!我買唔到!」如果我們經常這樣想,結果會是怎樣?結果便是你會很成功地買不到你要的東西,等於我所說的「成功地失敗」。富爸爸說,遇到自己暫時經濟能力買不起的東西,我們要出現的念頭是:「我要怎樣做才可以買得到?」

鄭立:創業家的成功不建築在別人的貧窮上

洛克菲勒可是效益主義者的人辦,絕對是不擇手段。他完全把商業視為戰爭,並以戰爭的方式去從事商業。這種暴烈的商業戰爭使他獨佔了市場,掌握了全世界七成的石油工業。在這方面來說,他可說是一個徹底的仆街。但是,為何說他的巨大財富並不從別人的貧困得來的?

朱克伯格來了,Startups 應當恐懼

「我們是微軟,反抗是徒勞的。」(We are Microsoft, resistance is futile.)此笑話旨在諷刺在 Bill Gates 治下的微軟猶如巨獸,對競爭對手施殘酷手段——不是收購新興對方,就是開發同一款產品,以龐大的用戶群勝出競爭。最近有指,現時 Facebook 的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的手段,與往日的 Bill Gates 如出一轍,是個 Startups 應當戒慎恐懼的企業家。

鄭立:信用的累積

所以你初期創業時,可能會遇到一些賺錢不多的生意,或者是遇到一些規模太小,只有幾千元的生意。我卻也非常建議你把它們接下來,並不是鼓勵大家不成大器,或者胡亂壓價;而是你要製造信用紀錄,因為信用是無分大小的,很小的生意都能夠令你的商譽增加。相反,如果你沒能力做好太大的生意,導致商譽受損、別人不信你的話,你的生意又能怎樣做下去呢?

CEO 多管「閒事」才是王道?

大企業的 CEO 愈來愈明星化,同樣愛玩 Twitter,亦同樣踴躍表態發言,對時事議題加多把口。庫克爭取同志平權,尚算是為自己謀福利,星巴克的 Howard Schultz 支持加強槍管,朱克伯格不點名批評杜林普,又為了甚麼?他們甘冒得罪員工、顧客或投資者的險,積極議論社會問題,表示只是想要「do the right thing」,但這些多管「閒事」的 CEO,又是否好 CEO?

CEO 在社交媒體:公關不成變災難

香港 CEO(Chief Executive’s Office)沒有民望只有民怨,卻花上日薪百萬,請來專員管理 Facebook 帳戶,結果呃 like 不成反招恨,發帖 3 個鐘就收到萬七千個「嬲」,貽笑國際。不少國際企業 CEO 倒在 Twitter 玩得再風山水起,不過有專欄作家認為,他們營造一種「民主領袖」的假象,其實談不上甚麼文流互動,發帖內容甚至比你所想更無聊,呃 like 都不過靠名氣。

鄭立:為何創業者要明白消費的本質

上兩輩都很提倡節儉,就是說我們要省錢,他們相信「食幾多著幾多整定的」,人一生能夠用的錢和物資,先天已設下了上限,你今天用了明天就沒有。你今天用多了一把梳子,未來就少了一把梳子。所以你要明天有得用,今天就不能用。要注意的是,我上面寫的是消費,不是「浪費」,但抱著上述思想的人,很常會將消費和浪費,混為一談。

鄭立:創業家該認識甚麼人?

我在創業的初期,也被邀請參加很多所謂的創業活動,或者創業界的活動,他們的目標,基本上不外乎「讓青年創業家互相認識,促進合作」。網絡上也有一些聲音說,你要創業,就不應該參加那麼多這種活動,因為這種活動其實不太能幫到你。其實主要問題是,我們要怎樣決定,要跟甚麼人合作?如果我們沒有這標準,那這麼多創業家,我們是挑不出合作對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