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離散」共性:馬來西亞華僑在香港

A+A-
近年在香港大受歡迎的林明禎,也出生於馬來西亞。 圖片來源:Anthony Kwan/Getty Images

多年來,香港與東南亞的聯繫都非常深厚,其中馬來西亞因為龐大的海外華人網絡,以及共同的殖民歷史,與香港的交流十分頻繁。馬國出生的金像影后楊紫瓊曾在香港影壇打滾多年;近日因 JPEX 案而受媒體關注的莊鍶敏,也是大馬拿督的女兒。除了娛樂影視外,多年來馬來西亞華僑亦為香港各行各業貢獻良多。

兩地的聯繫,可以追溯至 19 世紀,比起與台灣的交流來得更早。其中一個例子是香港名校英華書院,其實英華書院起源於馬六甲,由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在 1818 年成立,當時香港甚至未開埠。英華書院肩負向廣大華人人口傳教的使命,在 1843 年遷校到連接中國大陸的香港,當時香港才開埠兩年。早年的英華書院對漢學和華語翻譯發展貢獻良多,香港第一份中文報紙「遐邇貫珍」亦是由英華書院印製。

曾為香港大律師的伍廷芳。 圖片來源:HUM Images/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在英治時代早期,香港與馬來西亞兩地的華人精英來往非常頻繁。香港首名華人大律師和首名華人立法局議員伍廷芳便出生於馬六甲,年輕時曾輾轉到過廣州,於 14 歲那年到香港的聖保羅書院升學,然後往倫敦大學學院修讀法律。學成回港後,伍廷芳協辦過多份報紙例如「華字日報」,躋身立法局(初時稱定例局)後又積極爭取廢除公開笞刑及遏止女童販賣。到辛亥革命成功,他獲孫中山委任為外交部部長,兼財政部部長、廣東省省長。

這種早年由離散華人和殖民體制交織而成的民間網絡,到 20 世紀仍一直發展。評論人彭成毅在文章「他們的『兩岸三地』」寫到:「港馬之間有太多共同點,甚至比中港、台港關係更為緊密。兩地人有一樣的生活經驗 —— 同為英國殖民地、有大批粵人和客家人、與印度人和歐洲人相處、資本主義經濟等。」電影學家麥欣恩形容,冷戰期間:「香港與星馬華人的『華裔離散』共性,有助鞏固香港及星馬地區的文化紐帶,以及香港電影文化的流播。」

老一輩讀者會熟悉山打根出生的馮寶寶、來自怡保的朱咪咪;到近年,新一代的讀者又欣賞到新山出身的歌手李幸倪(Gin Lee)和演員廖子妤。多年來,一批又一批來自馬來西亞的影星和歌手,為香港流行文化貢獻良多。

而一班馬來西亞富商也在香港發揮一定影響力。有「亞洲糖王」之稱的郭鶴年則是馬來西亞首富,以白糖業起家,1970 年代移居香港,旗下的「嘉里建設」在香港持有大量物業,例如香格里拉酒店、企業廣場等等;今年,郭鶴年將迎來 100 歲大壽。而莊鍶敏的拿督父親莊寶也是香港知名商人,他於 1985 年與家人來港發展,在這裡白手起家,創立「明輝發展有限公司」,後來在 1997 年改名為「中國光大控股」,提供金融控股服務。另外,莊寶也踏足珠寶、娛樂、紙業及房地產等業務;他在今年 2 月 28 日,於港怡醫院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