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

|共31篇|

尹光故鄉,回不去的「小香港」—— 堤岸

資深歌手、有「廟街歌王」之稱的尹光推出新歌「Dear Myself」,發揮創意與 AI 合唱之餘,更道盡人生滄桑,大獲網民好評。尹光其實出生於越南一個富貴人家,26 歲時正值越戰,因為逃避兵役而偷渡來港。其故鄉是曾有「小香港」之稱的堤岸(Chợ Lớn),當地曾經出產很多粵語文化精英,知名導演徐克亦是在當地長大。

加入薯條的英式中餐,還算中餐嗎?

早前,美籍亞裔 TikTok 用戶 Soogia 對英國人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分享的菜式表示困惑,因為那不太似她熟悉的中國菜,包括美式中餐。有關主題 #britishchinesefood 迅即惹來熱烈討論,後來演變成批評英式中餐太另類。但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指出,之所以混合中西食品,其實是華人移民廚師為了滿足英國人口味而改良菜式,由此衍生出獨特風味。

飽歷獨裁酷劫:印尼「小香港」山口洋

印尼是全球人口最多的伊斯蘭國家,最大族群是爪哇人。華人只佔人口 1.2%,但在某些印尼地區,華人卻佔大多數,山口洋(Singkawang)就常被稱為「婆羅洲的香港」。當地沒有像香港般繁華的城市面貌,卻在飽歷獨裁酷劫、排華浪潮之後,仍然屹立不倒,保留了獨特的身份認同。

南洋有個「小香港」:山打根

香港正面對回歸以來最大型的移民潮,很多人遠赴歐美澳,尋找一個適合自己價值觀的地方。自開埠以來,香港就像一座浮城,有人為了逃避政治動盪而來,也有很多人因生計和政局,遠走他方再落地生根。近至東亞遠至北美,港人的足跡遍佈世界每一個角落,包括南洋「小香港」山打根。

以廣東話對白,重現 19 世紀澳洲淘金熱面貌

澳洲 SBS 電視台最新電視劇「新金山」(New Gold Mountain),相信是澳洲史上最多廣東話對白的劇集,引起不少迴響。故事以 1850 年代澳洲淘金熱為背景,一宗謀殺案揭開華人與白人和原住民的複雜關係,他們既互惠互利又互相猜疑,歷史學家 Keir Reeves 就分析劇集,細訴 19 世紀澳洲的多元文化面貌。

選擇做中國人,最後卻落難香港的印尼華人

最近很多人選擇做中國人,但正如網民所言,中國可不是你想來就來的收容所。上世紀,數十萬華人為逃離印尼排華浪潮,投入新中國建設,但無論如何貢獻都被視作「歸僑」,未完全被接納為中國人,「不純正」的出身更是文革批鬥的把柄,推使他們逃難香港。Born in Beijing 的黎明,父親便是 50 年代就讀北京大學的印尼華人之一。現任英國西敏寺大學教授王蒼柏,曾經在著作「活在別處:香港印尼華人口述歷史」整理他們的經歷。

方俊傑:尚氣與十環幫傳奇 —— 誰是陪襯?

時代變化很快很大。2011 年的「雷神奇俠」刻意找來奧斯卡影后 Natalie Portman,陪襯靚仔大隻無乜演技的新人 Chris Hemsworth。看「尚氣與十環幫傳奇」,為何要強調 Awkwafina 用一兩日時間變成箭神?有份打救世界?看埋片尾片段的安排,是誰陪襯誰?應該逆轉了。

【Soul Monday】停止仇亞暴力,由他做起

38 歲的老撾裔美國人 Jimmy Bounphengsy,本來終日營營役役,對社會不太關心。但今年初起,這位貨車司機每天結束工作後,都從加州聖荷西開車到逾 40 里遠的屋崙(Oakland)唐人街,與其他義工巡邏亞裔社舖或護送長者回家。即使為此賣車又停工,他也在所不惜,只盼以團結的力量,阻止反亞裔仇恨。

在中印衝突躺著中槍:印度華人社區的沒落

近 60 年前,中印爆發邊境戰爭,印度華人曾淪為代罪羔羊,未經審判就被長期關押、財產被充公。近年中印關係再趨緊張,兩國在邊境發生流血衝突,印度反中情緒高漲,世居當地的華人則可能當災。在如今劍拔弩張的情況下,印度華人社區又何去何從?

香港出身、備受爭議的澳洲眾議員:廖嬋娥

澳洲向來是香港人熱門的移民地點,由去年 7 月到今年 4 月,就有 7,264 人申請移民澳洲,是十多年來新高;根據澳洲總領事館的數字,在澳洲居住的香港人數約有 96,000。這批移居澳洲的港人落地生根後,不少人闖出成就,當中包括去年聲援反送中,到後來被指疑似共諜的爭議人物,澳洲眾議院議員廖嬋娥(Gladys Liu)。

港人後代:都柏林的朱市長

在上世紀,很多人為了逃避中國大陸的戰火和政治亂局,而走難到仍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他們到埗後落地生根,香港也慢慢發展成國際大都會。可是,面對六七暴動以及 80 年代中英談判,政局不安,在 60 至 70 年代、80 至 90年代,香港先後出現移民潮。移居海外的港人及其後代,有些成為了出類拔萃的人才,例如愛爾蘭的都柏林市長 Hazel Chu。

馬來華人為何擁有中國心?(下)

1930 年,海峽殖民地政府通過法令,宣佈國民黨在當地為非法組織。抗議該法令的民國政府,則保證國民黨沒有興趣干涉馬來亞與英國事務。美國拉洛奇大學社會學教授 Azlan Tajuddin 認為,散居馬來亞的華人,對國民黨專注本土、忽略他們的做法愈益不滿。因為身在外地的他們,希望推動的政治議程,乃著重於馬來亞華人本身,而非中國本土。

馬來華人為何擁有中國心?(上)

一個中國公民脫離中國國籍,成為其他國家的公民,那他還算中國人嗎?擁抱華人文化,可以與「中國人」此一身份認同區別嗎?這些問題,由不同海外華人回答,答案可能截然不同。對部分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來說,中國可能仍是他們的「祖國」。美國拉洛奇大學社會學教授 Azlan Tajuddin,2018 年在「國際與全球研究雜誌」發表文章,從 1826 年英國開始在新加坡、馬來亞及檳城建立殖民地,到 1957 年馬來西亞獨立,講述不同馬來華人在流散海外的不安感驅使下,如何構成對中國的政治身份認同。

1962年中印戰爭:被送進集中營的印度華人

8 月底,中印邊境再起衝突,據指印軍向中方控制區推進了足足 4 公里,當地藏族士兵也與印軍共同作戰。而在 9 月 2 日,印度政府宣佈禁止 118 款中資應用程式。現時的中印局勢,可說自 1962 年中印戰爭以來最緊張。每逢戰亂,平民百姓都飽受摧殘,在當年的中印戰爭,就有 3,000 名華僑被印度政府關進集中營。

中國崛起陰影下的東南亞國家

菲律賓總統發言人本週稱「菲律賓不是任何外國的附庸國」,不會終止美國黑名單上的中國公司在當地的基建項目。今天杜特爾特統治下的菲律賓,與 2012 年在南海主權爭議地區驅趕中國漁船、2016 年提出南海仲裁案的菲律賓,對中國的態度截然不同。不過,不同的東南亞國家,近年均對中國日漸警惕。

華人海外建國史:圭亞那總統鍾亞瑟

華人文化認為安土重遷,身土不二,萬不得已才會離鄉背井。可是很多華人離開中國故土後,都成功闖出一番成就,位至一國元首。除了「蘭芳共和國」總長羅芳伯、千里達獨立後首任總督何才,在 1970 年,當南美洲小國圭亞那(Guyana)成為獨立共和國時,其立國總統也是一名華人,名為鍾亞瑟(Arthur Chung)。

華人海外建國史:千里達總督何才

不少海外華人,曾經在別國出任政要,甚至自立國度。在 18 世紀羅芳伯成立了「蘭芳共和國」,1965 年李光耀亦成為新加坡國父。在新加坡獨立前 3 年,中美洲加勒比海就有個島國誕生 —— 千里達及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獨立後首任元首是一名華人,名為何才(Sir Solomon Hochoy)。

中國對澳洲發種族歧視警告,反損當地華人生意?

中國早前以澳洲種族主義襲擊事件增加為由,警告中國公民不要前往澳洲,及後又呼籲中國學生重新考慮選擇是否要在澳洲留學。有當地中國留學生直言,不認同澳洲的種族歧視問題已嚴重至威脅人身安全,認為兩則警告並不旨在保護中國公民,純粹打著種族主義旗號處理兩國近期的政治衝突。無論如何,當地有中國背景的商戶及企業認為,假如中國留學生與遊客不再到澳洲,將造成生意損失。

華人海外建國史

華人除了安土重遷,也有海洋性格的一面。華人海外移民史源遠流長,古有徐福東渡扶桑,到後來歷朝歷代都有華人移居亞洲各地,落地生根。在 18 到 19 世紀,一群海外華商就在婆羅洲營運大大小小的礦產公司,有些華商更建立屬於自己的公司共和國(Kongsi Republic),最著名的例子,則是「蘭芳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