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光故鄉,回不去的「小香港」—— 堤岸

A+A-
20 世紀早期的堤岸。 圖片來源:Pictures From History/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資深歌手、有「廟街歌王」之稱的尹光推出新歌「Dear Myself」,發揮創意與 AI 合唱之餘,更道盡人生滄桑,大獲網民好評。尹光其實出生於越南一個富貴人家,26 歲時正值越戰,因為逃避兵役而偷渡來港。其故鄉是曾有「小香港」之稱的堤岸(Chợ Lớn),當地曾經出產很多粵語文化精英,知名導演徐克亦是在當地長大。

堤岸位於西貢河西岸,現時屬於首都胡志明市的第五和第六郡。1770 年代時越南仍處於割據局面,阮福映(後來阮朝的開國君主)與西山的農民起義軍(後來建立西山朝)交戰。聚居當地的華人曾支持阮主,為逃離西山朝軍隊報復,據洪德青「南向跫音」的講法,他們沿著章揚碼頭往西逃難,最終在堤岸定居,形成龐大的華人群體。無論是阮朝抑或是法殖時期,政府皆採取「以華治華」的政策,由華僑社團,如會館、公所來自行管理華人人口。

到戰後,保大帝再到後來的南越時期,堤岸依然是越南最富庶的地區之一,擁有非常獨特的華人文化生態,其中當地粵劇便非常聞名。岑金倩在「戲台前後七十年」形容,50 年代的堤岸,「放眼盡是中文或中越雙語的商戶招牌」,粵語在當地非常流行,「就連少數住在堤岸的印度商人也會說廣東話」。當時的粵劇演出非常頻繁,甚至「直迫香港和廣州這兩個粵劇重鎮」。在當時,堤岸已經有「小香港」的稱號。

尹光就是於 50 年代的堤岸長大,他 7 歲便開始學唱粵曲,11 歲登台。岑金倩亦提到,當年堤岸有多間以粵劇為主的戲院,例如新光戲院、大光戲院、中華戲院、新同慶戲院等等。這些戲院大多設有自己的戲班,亦會從香港力邀紅伶過江登台。當地戲院對演員的待遇一流,演員大多可住在戲院裡,主角更各有獨立房間,而且有兩名專人服侍,台金可以是香港的兩至三倍。加上港越兩地交通方便,一些頂級紅伶例如白雪仙也曾到堤岸演出。

1958 年的堤岸。 圖片來源:Touring Club Italiano/Marka/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可是到越戰期間,很多華人逃離當地,砲火也一度波及堤岸民居。戰後越共政權清算曾經支持南越政府的華人群體,加上統一後立場傾向親蘇聯,1979 年中越戰爭爆發後,越南的排華政策更顯激烈。中央政治局委員廖承志便記錄了其中一場排華行動:「他們在西貢堤岸搞所謂『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一個師的兵力把堤岸華僑居住區包圍起來,突然襲擊,把 5 萬家左右的華僑商店、企業掠奪搶光,還掘地挖墻追浮財。」

現時,越南的華人人口只剩下大約 100 萬人,無論人數和比例,皆遠不及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其他東南亞國家。這 100 萬人中又有 50 多萬聚居於胡志明市,以第五和第六郡為主,亦即堤岸區。堤岸已經無法回到昔日「小香港」的景象,一本旅遊書就這樣寫道:「這裡的華人數量曾經超過 100 萬人,但經過排華和都市更新等事件影響,今日的堤岸已不復當年的盛況,只能從建築和街景中尋找華人留下的文化符號。」

新書推介

「香港的戰爭與和平」

在十九世紀帝國主義的擴張,到後來極端民族主義崛起和兩場世界大戰爆發,甚至全球冷戰的期間,原來香港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我們都感到異常陌生。
本書分成三大部分,分別為十九世紀帝國主義擴張、二十世紀初極端民族主義崛起和兩場世界大戰爆發,以及二十世紀中至末期的全球冷戰。在這本書,你會看到香港如何成為各方勢力的角力場,國際衝突又如何意外確立香港的政經制度。在亂世之中,不同階級的香港人如何掙扎求存,有人選擇妥協,有人反抗,更多人是戰火中的受害者。而香港相對太平的時期,又曾在物資轉運、戰爭善後扮演甚麼角色?
不論戰爭亂世、抑或人類文明發展的每個章節,香港一直都在。

作者:貝立棠
書名:香港的戰爭與和平
插畫:麥東記
售價:港幣 148 元
ISBN:978-988-76998-0-4
購買:https://bit.ly/3RlMJ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