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陰影下的東南亞國家

A+A-
2013 年,在中國舉行的中國—東盟特別外長會。 圖片來源:Adrian Bradshaw-Pool/Getty Images

菲律賓總統發言人本週稱「菲律賓不是任何外國的附庸國」,不會終止美國黑名單上的中國公司在當地的基建項目。今天杜特爾特統治下的菲律賓,與 2012 年在南海主權爭議地區驅趕中國漁船、2016 年提出南海仲裁案的菲律賓,對中國的態度截然不同。不過,不同的東南亞國家,近年均對中國日漸警惕。

關注東南亞時事多年的澳洲記者兼作家 Sebastian Strangio 新作 In the Dragon’s Shadow,與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東南亞項目高級研究員 Murray Hiebert 新作 Under Beijing’s Shadow: Southeast Asia’s China Challenge,同樣探討東南亞各國如何應對中國迅速崛起、影響力在當地持續上升。

一直以來,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均關係密切。Strangio 指,柬埔寨、老撾、緬甸及越南與中國接壤,從歷史來看,更可能與古時的皇帝有緊密的朝貢關係。今天他們與中國的關係,則因後者對湄公河的控制而變得更為複雜。至於其他國家如馬來西亞、印尼及菲律賓,地理距離雖較遠,但 Strangio 認為,這些國家現時亦已感到中國更為接近的影響力。如前馬來西亞首相阿都拉薩(Abdul Razak)於 1971 年提到,國家在中國附近,意味他們始終「首當其衝承受中國政策引起的後果」。地緣政治上,東南亞要遠離中國絕無可能。尤其當其在南海宣稱大片主權範圍時,與其主權主張抵觸的東盟國家,終於意識到中國無處不在。

2009 年,新加坡華人在樟宜機場迎接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到訪。 圖片來源: ADEK BERRY/AFP/Getty Images

部分在東南亞生活的華裔人口,亦因為中國的緣故,成為東南亞國家所感到的威脅之一。新加坡管理大學助理教授、東南亞華裔僑民專家 Charlotte Setijadi 指,武漢肺炎大流行期間,東南亞國家感受到的威脅,不再限於政治和經濟層面,更涉及族裔。近年,中國政府頻頻向海外「中華兒女」呼籲,希望他們協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Hiebert 在書中以東南亞地區唯一華裔佔多數的新加坡為例,提及當地受中國影響的電視台,播出推動大中華區的構想、華人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聯繫的內容,引起部分人憂慮。

Strangio 解釋,「中國致力在東南亞爭取當地華人的政治、經濟支持,正喚醒他們過去對華人雙重效忠的恐懼」。但同時,部分華裔人口將自己界定為中國人,「乃出於潛在的商業利益,不只基於情感。在印尼,許多華人大亨都非常靠攏中國」。正如印尼反種族主義團體 Suara Peranakan 的成員 Kevin Ng 指,對東南亞的華裔人口來說,「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印尼華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國仍以他們的祖國自居,這點非常危險」。身為印尼華裔,他認為中國政府現時的言辭,甚至重新勾起印尼在 1965 年屠殺事件、1998 年針對華人的暴力騷亂背後的威脅感。

儘管警惕之心已起,Strangio 指:「東南亞是中國相對不受其他外力阻礙發展的地區。」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2019 年的調查提到,中國在東南亞已比美國有更大影響力。報告又稱:「該地區認為,中國現時比美國更具影響力。而且雙方的差距預計會在未來十年逐步擴大。」中國快速崛起,對東南亞各國政府而言,既是挑戰,亦是經濟機遇,而「一帶一路」則是近年中國與東南亞經濟互動的關鍵。目前東盟全數成員國加上鄰近的東帝汶,均已簽署有關協議。

在 Strangio 眼中,東南亞國家要趕上中國帶來的經濟機遇,亦得接受一定條件。「中國向東南亞傳遞的信息,是要求他們作抉擇,『只能在中國決定的軌道上發展,或在中國軌道外發展』。」他認為,東南亞國家都對這種二選一的態度抱有懷疑。中國在南海主權爭議上宣示主權,或是要求東南亞國家服從「中國軌道」的體現。

回到菲律賓政府最近的舉動,一些東南亞國家安撫中國,要求美國袖手旁觀的態勢愈趨強烈。不過 Strangio 認為,北京始終低估了東南亞地區的「國家主義」,大多數東盟國家在與中國打交道時,比澳洲更獨立。「東南亞一直處於超級大國與帝國勢力的十字路口。他們不明白,為甚麼自己不能同時與美中建立良好關係。」

Hiebert 同樣認為,目前的東南亞,有再度成為代理戰場的可能。但正如十年前,時任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向東盟國家表示:「中國是大國,其他國家是小國,這是事實。」Hiebert 提醒,東南亞國家之間的政策差異,令中國更輕易在當地獲取利益。「中國意識到,東南亞國家之間缺乏信任,存在裂痕,所以採取國與國雙邊交流的『分而治之』方式,而非視東南亞各國為一個整體。」他建議這些國家更緊密地協調合作行動,才能減輕來自中國的侵犯。然而,除非各國先在地區共同安全的範疇達成共識,否則難以談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