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近三年,有些國家和地區以抗疫為名,以各種手段驅使民眾接種疫苗,無接種疫苗者失去就業、就學,以及出入部分場所的自由,連餐廳也不能光顧。國際社會開始復常後,愈來愈多人關注對無接種疫苗者的權益,有政客甚至形容,這種針對單一組群的制度歧視是前所未有。
歧視
|共64篇|
方俊傑:「鐵血戰士:狩獵追擊」—— 教育兩性相處之道
在我的記憶之中,是盡量抹殺了 2 集「異獸戰」(Alien vs. Predator),即使沒有假設 Predator 能夠輕鬆擊殺 Alien,也理解牠們的文明一直超越人類科技好多年,就算用上美軍最強大的火力對付,也無補於事。好了,來到第 5 集「鐵血戰士:狩獵追擊」(Prey),這是前傳,回到 300 年前,講述北美洲原住民如何抵抗由外星降臨的 Predator。
池逸知:赤膊上陣賣時裝的 Abercrombie & Fitch
作為潮流商品,隨潮流而起落,也只能跟這班大隻男模在中環說聲再見了。
Moyashi:狂鬼人間 —— 動態癡線佬
故事的表述有問題,理應受到批評,但要將其存在徹底抹去,則是過猶不及。「怪奇大作戰」在日本特攝映像的發展史中,是一部有相當價值的作品,抽起了一集,等同在歷史中挖開一個缺口。
鴻若遠:無人死亡的火車難題 —— KFC 的道德抉擇
明白提出這個題目,自然會惹來反歧視人士的強烈譴責,但確實需要探討,因為 KFC 其實也附帶外賣服務,外賣也是吃炸雞的一個選擇,因此即使是堅持要吃炸雞,也並不是沒有辦法,但要求改變整個餐廳所有食客的體驗,來遷就某一個堂食客人,這個就是爭議的地方。
Moyashi:所謂歧視
任何的作品必然是有限的敘事角度,透過取捨去表達中心訊息,即使紀錄片也不可能完整描寫現實。如果作品展示了普遍的社會現象,但這個現象是不公平的,大家需要做的其實是改變社會本身,而不是去禁止展示現象的作品。
鴻若遠:Me Too 風暴後的 Ill Too —— 病人歧視風暴的逐漸形成
筆者雖然也是布斯韋利士的影迷,卻覺得必須以正視聽。金草莓獎從來都是以嘲諷爛電影和演員的爛演出為主,一直以來只是圖個笑,亦算是向行業的另類鞭策。其實主辦方也跟觀眾一樣,在布斯韋利士家人發出聲明後,才知道他患上此症。
鴻若遠:提防邊護邊打壓的女權短板
先不論閣下是否支持以暴力捍衛自身權益,但最起碼最後發言和爆粗的權利,是不該被男性奪去,既然身體自主,除非是自願交出權利或主動要求對方代勞,不然對方沒有權搶去這個讓全球觀眾注目的機會。
動物解放哲學大師:彼德辛格
近日,香港漁護署大舉抓捕和獵殺野豬,令很多市民嘩然,香港野豬關注組就怒斥政府以麵包誘殺野豬,手段「全世界最卑劣」。推廣動物權益、講求城市與自然萬物共和,基本上已是發達地區的大勢所趨。要談論這一波思潮,就不能不提一位 20 世紀哲學大師、現任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彼得辛格(Peter Singer)。
鄭立:論車文晶進入女廁時,大白鯊的行為是否政治正確?
大白鯊不尊重對方的性別認同,甚至否定人類可以有不同於生理的性別認同。她不僅沒有包容車文晶,更對性別觀念有所不同的人施加暴力,最終做出憾事,一切都源自她價值觀的狹窄。因為她一廂情願地否定別人,認為生理男就一定是心理男,才會得出對方是「色狼」的誅心論。
陶傑:何謂「網絡仇恨言論」?
網絡的仇恨言論,應該管制,不是新鮮話題。問題在於如何定義「仇恨言論」,以及防止「獨狼式恐襲」?
【臭外地的】由來已久的中國地域歧視
近日流傳一段影片,一名中國北京大媽在當地巴士破口大罵外地人為「臭外地」、「上北京要飯」。大家都是中國人,理應不用分那麼細,但中國的地域歧視現象確實存在。北京大媽事件並非孤例。
【Soul Monday】停止仇亞暴力,由他做起
38 歲的老撾裔美國人 Jimmy Bounphengsy,本來終日營營役役,對社會不太關心。但今年初起,這位貨車司機每天結束工作後,都從加州聖荷西開車到逾 40 里遠的屋崙(Oakland)唐人街,與其他義工巡邏亞裔社舖或護送長者回家。即使為此賣車又停工,他也在所不惜,只盼以團結的力量,阻止反亞裔仇恨。
Mo 爸:菲傭姐姐不如去英國打工吧
如果說要求外傭強制檢測或接種疫苗是歧視,倒不如說香港的外籍家庭傭工制度,本身已經是一個最大的歧視。
曲髮無罪:埃及青年的「自然捲」革命
長久以來,埃及社會崇尚傳統西方美學,認定只有直髮才是整潔好看,自然捲則被貶為「老土」兼「邋遢」。不甘順服的年青男女,近年開始搞起「髮型革命」,特別在城市地區,曲髮者陸續湧現。在這個自由備受打壓的國家,擁有一頭忠於自我的「亂毛」,被視為對保守常規的無聲反抗。
林喜兒:It’s a Sin —— 那個恐懼的年代
It’s a Sin 除了悼念在那個年代無聲無色地消失的人,也讓我們重新思考家庭關係和父母親的愛。
Moyashi:怪獸種族主義
今天回顧,我們很容易就可以對當年日本影視產業的「東方主義視覺」作出批判:6、70 年代日本經濟起飛,社會經歷高速現代化,東南亞的後進國被當成化外之地。在經濟強國日本的異國凝視下,「南方」就成為怪獸們的來源。
方俊傑:藍調天后 —— 怪你過分自信
可惜,大部分叻人也似 Chadwick Boseman 個角色,不屑跟幫到自己手的大姐打好關係,以為一做就是庸才。真有才華的人還好,但現在看到的,是無論有沒有才華的人都一樣,就算從來未證明過甚麼,從來未有任何貢獻或作品,總之自己覺得自己好勁,一直無運行,只是世界沒有眼光沒有品味,跟自己的能力完全無關。
Moyashi:日本、歧視、還有那被炎上的 Nike
日本的「歧視」是戰後社會的系統性呈現,無論你在運動場上拿多少個獎盃,都不代表你能被「主流社會」接納。外國人還是混血兒都只是標籤的一種,即使你父母是純正的日本人,若你是個 50 歲的獨身女性派遣員工,對於「日本主流社會」來說,你仍是個渣滓。
不在政府補貼之列的日本風俗業
「保就業、撐企業」,成為武漢肺炎疫情下,不少政府的要務,全國失去 63,000 個工作職位的日本亦不例外。日本政府早前便為中小企、自僱人士提供補貼。新一輪補貼中,政府推出兩項方案,一是合資格企業可獲最高 200 萬日元補助,另一過則是政府支付最多 600 萬日元的租金。不過,當中卻有一群人無法取得新一輪政府補貼 —— 從事日本風俗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