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新/真/神.哥斯拉

A+A-
在「真.哥斯拉」的日本版宣傳海報上,「現實」與「虛構」的漢字分別標上了「日本(ニッポン)」與「哥斯拉(ゴジラ)」的平假名發音,讓觀眾思考日本的「現實」;圖為宣傳海報(局部)。

2016 年,以「新世紀福音戰士」聞名的庵野秀明拍了一套「哥斯拉」,在日本大收旺場,但海外票房強差人意。有人歸咎文化背景不一樣,正如「復仇者」在日本的票房,罕見地輸給「柯南」劇場版,證明日本人的口味與地球人不太一樣。而庵野的「哥斯拉」是逆向水土不服,本來是日本的特產外銷,跳出了日本的文化語境就不清不楚,結果是翻譯回來後,連劇名都不明不白。

這部戲的戲名,中國大陸翻做「新.哥斯拉」、香港翻為「真.哥斯拉」、台灣翻成「正宗哥吉拉」。明明是同一部戲,翻譯卻弄出多個版本,到底是哪一個搞錯了?原戲名是 シン‧ゴジラ,如果前綴那個片假名 シン 標成漢字,可以寫作「新」、「真」、甚至是「神」。這擺明就是庵野鍾愛的文字遊戲,所以全都沒有搞錯,但也是所有都搞錯了。

庵野版本的哥斯拉添加了進化的屬性,能夠從水中爬上陸地,然後再急變成噴射激光的兵器生物;圖為電影「真.哥斯拉」劇照。

如果不熟悉日本的社會文化,首先要知道,第一部電影中的哥斯拉是南方虛構小島「大戶島」的傳說生物,本身是一隻被核爆驚醒的半神半怪東西,而後來的電影又改說是二戰死者的靈魂集合體。在這個前提下,庵野版本的哥斯拉添加了進化的屬性,能夠從水中爬上陸地,然後再急變成噴射激光的兵器生物。無限進化、半神、傳說,這些超越性讓哥斯拉從 60 多年前起,就擁有神的性格。

「新」的前綴是最直觀的,因為這一部的確創造了不少舊系列沒有的表現方式。當中最明顯的是:這隻輻射蜥蜴並沒有如以往一樣回到海中,反被凍結在都心的廢墟,定格在進化成更具破壞力前的一剎那。另外,戲中的日本社會被設定成從來沒有「哥斯拉」這個文化記號出現,是與舊系列相對的平行世界,這一點也是「新」。

筆者最喜歡的是「真」的翻譯,因為點出了庵野版本最大的命題,也就是日本宣傳海報中出現的一句標語:「現實對虛構」。在海報上,「現實」與「虛構」的漢字分別標上了「日本(ニッポン)」與「哥斯拉(ゴジラ)」的平假名發音。這應該很易理解,就是一隻虛構的怪獸踩爛了現實的日本,不是嗎?不是。

一個從來沒有「哥斯拉」的日本,就已經不可能是現實的日本,而這種非現實性,即使在初代都是呼之欲出的。即使初版如何努力呈現真實性,在 1954 年的日本面對怪獸襲擊,駐日美軍的消失,橫須賀的第七艦隊、橫田基地的美軍司令部沒有派兵增援,這些都是非現實的。

庵野的意圖不是想拍出一套「新/真/神」的哥斯拉,而是正如名稱上的文字遊戲一樣,這種歧義所引發的思考 —— 讓觀眾思考日本的「現實」,才是他的本意。所以戲中的政客無能卸責,象徵核輻射的怪獸也留在陸上,種種處理就是迫觀眾對照當下的現實問題。

而沒有這種社會背景,也沒有看過之前日本哥斯拉電影的外國人,當然看得一頭霧水,不可能理解這一部的「新/真/神」之處。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