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計算再精密、符號放得再滿,作品仍有機會賣不出去;也有「鬼滅之刃」一般,故事有如一本王道教科書,卻可以突圍而出。
流行文化
|共17篇|
Moyashi:哥斯拉是一個甚麼的表象?
從結果而言,我們只能談論「哥斯拉」作品普遍具有甚麼性格,而這些性格又如何與特定的作者取向及社會現實對照。正如這隻巨大的生物是同時具有爬蟲類與哺乳類特徵的四不像,其作品系列的性格也是一個大雜燴。
「哥斯拉」:日本怪獸如何成為全球流行文化?
張牙舞爪的龐然大物「哥斯拉」無疑已成為怪獸的代名詞。由 1954 年日本第一齣「哥斯拉之誕生」上映,到擠身荷里活大片行列,至今已有逾 30 齣「哥斯拉」電影面世。「哥斯拉」的起源與逾 60 年的流變,深藏歷史與流行文化底蘊。
最興旺的漫畫市場,不在日本在法國?
連日本漫畫市場也正處於衰退期的時候,漫畫在法國市場卻正迅速崛起,不僅得到政府重視,更將以往被視為次文化或流行文化的漫畫,與文學作品相比擬,令這種藝術形式,達到了新高度。
紅眼:阿喜
音樂台的日韓時段,確實是我除了「假面騎士」以外最初接觸日本文化的第二扇窗。還記得第一次聽宇多田光的名曲 Can you keep a secret —— 即是經典日劇「律政英雄」的主題曲,認識柚子、Mr. Children 和 GLAY 的音樂,倖田來未的 Final Fantasy 歌姬年代,都來自無數個週日的數分鐘時光。順道一提,王喜另一首代表作「仍是這首歌」正是翻唱柚子的經典金曲「再見巴士」,廣東話歌詞不及日文原曲那麼自然和動人,但輕快的副歌,總是把我帶回去記憶中的清晨。
廖康宇:電視點止撈飯咁簡單
這些電視劇的故事內容大概相同,但每個版本都各自帶有本地元素:台灣版本的「流星花園」夾雜著台語對白;韓國的「花樣男子」主角都穿著韓式校服等等。雖然表達的方式不同,但觀眾的文化體驗又如此相近,最重要是受眾國家在文化同化過程中並沒有失去自主性,並非一個單方向的文化侵略現象。
紅眼:中國李寧,萬里長城
中國李寧在巴黎時裝週的驚艷演出,連時尚雜誌 Vogue 都大讚。儘管有人覺得土氣,似紅軍復辟,民工再現,但在這個 Virgil Abloh 都能入主 Louis Vuitton 的時代,貴俗之間界線模糊,張揚的醜才是突出之道。不再以老翻 Nike 標誌為主打的中國李寧,會潮出甚麼新景象?除了簽下籃球明星 Dwyane Wade 之外,原來也積極跟內地潮人聯名,對方是去年「中國有嘻哈」的冠軍。喔,「靳是霧都」的 GAI。
廖康宇:簡評港府文化政策缺失
時至今日,香港流行文化無可否認已不復當年之勇。究竟香港文化發展於 90 年代後出了甚麼問題?
距離廣告商跟電視業分手還有多久?
常有本地民調表示,如今 90、00 後的新生代,對電視媒介相當抗拒,認為是老一輩的人才會看。情況並非只發生在香港,「紐約時報」引述數據分析指出,2016 年可能是美國電視業由盛轉衰的分界線,被電視機壟斷家庭娛樂的黃金時代已一去不返。在 70、80 年代,電視機、冷氣機、洗衣機和雪櫃,曾被視為中產家庭的四大身份象徵,尤其以電視機最為重要。上一代或從未想過,在他們下一代家中,可能根本就沒有、甚至不想擁有電視機。絢爛半世紀過後,它和整個電視工業可能消失得比其他電器更快。
青少年化妝潮流的商機和危機
令少女感到壓力的還有社交媒體的回應,如今她們衡量人生成敗的標準,不是做成了甚麼,而是獲得了多少 Like。讚好變成了一種競賽,對她們的自信有決定性影響,有學者認為,這一代年輕人最怕上鏡不夠完美,而為數不少的網上化妝教學課程等都加劇了她們對於上鏡的沉迷。
怎樣才叫「青春」?
青春期少年從何時起化成社會身份呢?有學者認為這種新身份,源自 50 年代沙靈格小說名作「麥田捕手」。小說主角是少年,他與書中的同輩人,就是日後現代社會青春期少年的典範。例如有一人名叫 Ward Stradlater,這個人是怎樣的人呢?主角如此說:「他從來不擦乾淨刮鬍刀。打扮完畢之後,外貌看起來是挺帥氣的,但是你如果像我一樣熟悉他的為人,就知道這個人在私底下就是邋遢鬼。整理儀容,打扮自己外貌,只因為他是自戀狂。他認為自己就是全西半球上最俊美的人。」
Moyashi:虛無的水管空地
影像媒體形塑了我們的體驗,「原風景」可以是從來沒有存在過的虛構地方。假如你對「空地」的「原風景」與筆者一樣,都是來自「哆啦 A 夢」的話,我們有兩個共通點:一是擁有虛構的「原風景」,二是透過虛構的「原風景」,我們擁有共同的記憶。正如社會學者岩渕功一所言,在影像世紀中的亞洲年青一代,透過消費日本的流行文化,發展出一套既非本土又非完全日本的身份認同。這橫跨了地理局限,在電子光影與資本消費下,長出所謂的泛亞洲身份認同。
中國特式嘻哈,將成絕唱?
隨著去年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熱播,內地年輕人的圈子旋即吹起一片嘻哈風潮,不過,一年未到已被平息。內地多家媒體報道,中國廣電總局(SAPPRFT)近日嚴正打壓,要求電視台不得再邀請嘻哈歌手上節目,進行一場演藝界大清洗。一個地下文化能突然崛起,也能一夜之間被打壓成地底文化。嘻哈二字,如今成為不能說的說唱,是中國的禁忌,熱潮漲得快,退得更快。無怪有人斷言,嘻哈在中國是原罪。文化有罪,可圈可點,卻是當下最直白的眉批。
紅眼:莎喲娜啦,中森明菜
原來 90 後已經不知道誰是中森明菜。他們甚至還誤會了一件事。像我這樣的 80 後,有幸認識中森明菜,從來不是因為中森明菜在我小時候曾經紅過。跟 90 後打交道,常有感慨,挺羨慕他們的好日子。在他們成長階段,父母一般都買了電腦,而且屋苑鋪了光纖,有大把途徑和資源去認識一首歌,或者一個歌手。雲端上的選擇太多,反而讓深入認識的意欲更少,你會刨根挖底地認識一個人、一件事,很多時候是因為當初得來不易。
8 首 BBC 禁歌,原因千奇百趣
每間電台或電視台都有一張禁播黑名單,英國廣播公司(BBC)最近就細數著名金曲當年被禁播的來龍去脈,其中就有幾首廣為香港人熟悉。歌曲固然經典,禁播事件的起因也甚經典,關乎到當時的文化和價值觀,可謂各異其趣。每首禁歌背後,都有一段故事,同時亦證明一首歌要成為經典,如何封殺也禁不住。
流行的法則
「BBC 女孩」誤衝父親直播訪問,意外爆紅--或者其實並不意外,起碼有英媒就逐格分析片段如何暗藏完美戲路,因而輕易俘獲大眾心理。一段片、一首歌乃至一齣戲大熱流行,究竟有無秘方?背後邏輯又是否相同?對美國記者 Derek Thompson 而言,答案是正面的。
日本 U-19 青年十大流行
日本年輕一代流行甚麼?日本經濟新聞以問卷調查訪問 1,000 名 15 至 19 歲的青少年,從 200 項潮流及物品總結出「U-19 流行榜 2016」,結果 30 項潮人潮事潮物顯示,原來不止香港正吹韓風,在日本年輕一代之間也是韓流當道,由 App、化妝品到自拍鏡頭,韓國製造都極高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