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日本怪獸如何成為全球流行文化?

A+A-
位於新宿的酒店 Hotel Gracery Shinjuku 大樓上的巨型「哥斯拉」。

張牙舞爪的龐然大物「哥斯拉」無疑已成為怪獸的代名詞。由 1954 年日本第一齣「哥斯拉之誕生」上映,到躋身荷里活大片行列,至今已有逾 30 齣「哥斯拉」電影面世。「哥斯拉」的起源與逾 60 年的流變,深藏歷史與流行文化底蘊

巨獸之源:戰爭遺禍

1954 年「哥斯拉之誕生」電影海報。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近日在香港上映的「哥斯拉」,由美國班底製作,而日本首部「哥斯拉」電影的源起也跟美國有關。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隨美國對擲下兩枚原子彈結束,為了維持威信,盟軍立令禁止任何與原爆相關的討論。50 年代初禁令解除,日本電影及發行公司「東寶株式會社」隨即計劃製作一齣關於原爆之後的災難電影。

適逢美國電影「金剛」於 1952 年再次在日本上映,有說「哥斯拉」同時受「金剛」啟發,其的日語 ゴジラ(Gojira)正由猩猩(ゴリラ,Gorilla)與鯨魚(クジラ,Kujira)兩者合併而成。1954 年推出的「哥斯拉之誕生」中,一隻巨型怪獸在受核輻射污染的海域出現,引發對日本的連串襲擊。

對於當時仍處於重建時期的日本人來說,建設實務理應大於一切娛樂,多得「第五福龍丸號事件」再度喚起國民對核輻射的恐懼,才令「哥斯拉之誕生」聲名大噪,同時引起荷里活注意,安排在美國上映。然而,美國版將原來的 98 分鐘刪剪得僅剩 40 分鐘,未能掀起熱潮。

「哥斯拉之誕生」當時未能打入海外市場,但是東寶的「哥斯拉」系列電影在未來數十年的日本大受歡迎,成為日本怪獸電影的經典。

「哥斯拉」的角色投射

關於「哥斯拉」背後的隱喻,多年來引起不少揣測。有人認為「哥斯拉」恐怖、可憎的形象象徵美國,有學者不以為然。

東京「數碼荷里活大學(デジタルハリウッド大学)」客席教授千葉英壽是怪獸電影的專家。儘管認同 1954 年「哥斯拉」是對核時代的回應,含有反戰寓意,但相比起影射他人或怪罪科學,怪獸更多是象徵自然的憤怒,以及人類狂妄自大的陰暗面。

他續指:「在其他怪獸電影中,大部分怪獸同樣源於歷史性的災害,如火山爆發、颱風或地震。」隨著美國重製電影、「哥斯拉」入屋成為廣告明星,箇中的反核意味也逐漸褪去。

「哥斯拉」進入歐美,成為全球文化

進軍美國一度失敗,但後續多齣「哥斯拉」電影在美國電視廣播,終於在吸引一眾狂迷。自 1985 年美國碳酸飲料品牌「Dr. Pepper」起用「哥斯拉」創作電視廣告,這面目可憎的怪獸一再成為廣告商的寵兒。

1998 年,「天煞地球反擊戰(Independence Day)」編導組合 Dean Devlin 與 Roland Emmerich 重新炮製荷里活版本的「哥斯拉」電影,將其重新設計成一隻由鬣蜥突變的怪物。票房成績亮麗,但同時受到不少批評,令該系列再陷入沉靜。2014 年,美國傳奇電影公司將之重啟,推出「哥斯拉」(2014),以及本年最新上映的續集「哥斯拉 II:王者巨獸」;2016年,日本東寶公司推出「真.哥斯拉」,重新展現日本風格的怪獸,兩地雙雙延續「哥斯拉」的壽命。

憑藉其國際知名度,「哥斯拉」在 2015 年「改邪歸正」成為日本新宿區觀光大使,同區更有主題酒店,吸引影迷朝聖。未必人人喜歡美國版本的偌大怪物,但此舉無疑令牠進入全球流行文化,讓「哥斯拉」繼續佔據人們心中的怪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