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

|共13篇|

克里姆林宮的餐桌 —— 飲食如何貫徹權力?

權貴與普通人的食物、乃至如何看待食物,從來都不一樣。波蘭記者沙博爾夫斯基著作「克里姆林宮的餐桌」就走訪前蘇聯土地,訪問平民、為顯要掌廚的廚師、每日負責士兵或居民膳食的廚娘等人,寫成 18 道故事,發掘飲食如何貫徹權力,與建立帝國聯繫起來;飲食之於俄羅斯、蘇聯土地上生活的人,又有甚麼意義。

德國安全套,如何成就俄國共產革命

1917 年,俄羅斯爆發十月革命,建立全球第一個共產政權:蘇聯。蘇聯及後成立共產國際,向世界各地輸出共產主義革命,包括協助成立中國共產黨,影響深遠至今。其實俄國共產革命的背後,有賴當時正與沙俄在一戰交鋒的德國人幫忙,而知名英國歷史學家 Catherine Merridale 就指出,德國安全套是俄國革命家的重要資金來源。

影帝尤伯連納的故鄉:遠東共和國

韓裔美國演員史蒂芬元入選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候選名單,有些媒體形容他為「首位亞裔奧斯卡影帝候選人」。其實在此之前,已有兩名亞裔人士奪得該項殊榮,分別是著名印度裔演員賓京士利(Ben Kingsley),以及老一輩港人家傳戶曉的尤伯連納(Yul Brynner)。其中尤伯連納的故鄉,是已經從世界地圖消失了的「遠東共和國」(Far Eastern Republic)。

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指的原來是中國?

鄧小平於 1974 年在聯合國大會登台演講就曾提到:「如果中國有朝一日變了顏色,變成一個超級大國,也在世界上稱王稱霸,到處欺負人家、侵略人家、剝削人家,那麼世界人民就應當給中國戴上一頂『社會帝國主義』的帽子,就應當揭露它、反對它、並且同中國人民一道打倒它。」根據中國共產黨黨章總綱,馬克思列寧主義是重要的行動指南。而列寧的「帝國主義論」,隱然與現在的情況契合。

「史太林憲法」—— 世上最民主憲法,執行全看黨

一國憲法,是否享有最高法律地位?假如在蘇聯,這個問題或許很難回答。1936 年,史太林修訂「蘇聯憲法」,成為官方宣稱的世上最民主憲法。要理解寫滿林林總總保障條文的「史太林憲法」,不可只按條文本身解讀,更要讀通蘇共隨政治需要而變的法律詮釋。

共產主義是……

“Communism is like prohibition, it’s a good idea but it won’t work.”
– Will Rogers, American Actor

共產主義就像是禁酒令:它是個好主意,但沒有用。
– 威爾·羅傑斯(美國演員)

陶傑:強國崛起的歷史循環

時當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朝野看不通蘇聯這個新興的共產國家。海軍大臣邱吉爾第一個將列寧的十月革命定性為瘟疫,而不是共產主義的理想。當時英國首相萊佐治對於邱吉爾不斷游說攻列寧蘇維埃政權甚感不滿。他指摘邱吉爾的反共是一種執著,敦促邱吉爾:「你的執著影響了你理性平衡的判斷,你應該放下包袱。」萊佐治接受現實,認定不論是否喜歡蘇聯,俄羅斯帝國已經滅亡了,新興的蘇維埃是一個事實。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萊佐治與蘇聯簽署貿易協定,這是英國和西方第一次正式承認蘇聯的現實。

一座屋苑看蘇聯變質

有傳列寧遺孀說過:假如列寧夠長命,肯定會被史達林收監。列寧下場的確比不少同志幸運:1936 年至 1938 年史達林「大清洗」期間,多達 60 萬人遇害,數以十萬計人民遭囚禁於勞改營,連其後流亡墨西哥的托洛茨基,亦被蘇聯秘密警察用破冰斧鑿腦斃命。革命從理想開始,卻以慘劇告終。美籍俄裔歷史學家 Yuri Slezkine 新作 The House of Government: A Saga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就從一座屋苑的命運,探討蘇聯由「大理想」淪為「大恐怖」的歷史。

告別悠閒,法國失去免於恐懼的自由

連場恐怖襲擊使歐洲陷入愁雲慘霧,活像一個計時炸彈,隨時爆炸。在日前的德國火車襲擊案中,連港人也無法倖免,4 位港人受傷,其中 2 人更是命危,聞者震驚心寒,切身處地受影響的歐洲人又怎能免於恐懼?尤其是法國——伊斯蘭國(ISIS)的頭號恐襲對象——造成 80 多人死亡的國慶日慘劇,再次勾起法國人的傷痛。恐襲,已徹底改變了法國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