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指的原來是中國?

A+A-
1984 年 10 月 1 月中國國慶日,中國軍隊在列寧及史太林畫像下進行閱兵儀式。 圖片來源: Eric BRISSAUD/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鄧小平於 1974 年在聯合國大會登台演講就曾提到:「如果中國有朝一日變了顏色,變成一個超級大國,也在世界上稱王稱霸,到處欺負人家、侵略人家、剝削人家,那麼世界人民就應當給中國戴上一頂『社會帝國主義』的帽子,就應當揭露它、反對它、並且同中國人民一道打倒它。」根據中國共產黨黨章總綱,馬克思列寧主義是重要的行動指南。而列寧的「帝國主義論」,隱然與現在的情況契合。

列寧生於 1870 年,是共產主義最重要的革命家,早年因參與革命事業而流亡各國,1917 年俄國二月革命時回國,同年領導布爾什維克成員發動十月革命,推翻右派主導的臨時政府,他亦成為蘇聯第一任國家領袖。列寧除了是一名革命家,也是一名重要的理論家。列寧其中一個著名理論是民主集中制(democratic centralism),強調四大原則: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這也是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方針

而列寧另一個理論貢獻是 1917 年發表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Imperialism, the Highest Stage of Capitalism),把帝國主義(Imperialism)一詞發揚光大。帝國主義是對馬克思「歷史唯物論」的回應。馬克思認為歷史發展完全由經濟所決定,每個歷史階段發展到一個地步,它的經濟生產模式會誘發根本的階級和利益矛盾,繼而覆亡。封建制度的覆亡,是因為生產技術改變,商人興起,貴族地主和商人之間產生利益矛盾,商人想得到工人和土地,最後商人發動革命推翻貴族。馬克思預料資本主義終究也會自掘墳墓,商人和工人的利益有根本矛盾,當矛盾愈來愈激烈,工人會階級覺醒,而爆發無產階級大革命。歷史會進入下一步,即是社會主義階段,所有人共同擁有生產工具和成果,沒有人剝削任何人。

可是,馬克思在 19 世紀中葉確立「歷史唯物論」以後,多年過去,資本主義也沒有覆亡的徵兆。很多思想家,例如列寧,就反思箇中因由。列寧的帝國主義嘗試補充馬克思主義的不足,提出資本主義有著不同階段,而帝國主義是就是最高階的一種。帝國主義是以壟斷代替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大國透過軍事侵略和經濟手段,瓜分世界,在海外殖民地壟斷原材料和市場供應。列寧形容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目的是把國內的生產矛盾輸出國外,以維繫資本主義制度。

列寧在 1924 年於莫斯科病逝,至今接近 100 年,資本主義依然屹立不搖。但有不少左翼學者認為,列寧的帝國主義論依然適用於 21 世紀,而且資本主義大國的手段,更加層出不窮,已經由過往的軍事殖民,轉而透過各種國際組織和跨國組織,進行不平等貿易和資源壟斷。冷戰時期的共產大國中國,自 1978 年改革開放後大舉市場化,並在 2001 年加入世貿組織,到今天已儼如資本主義大國。多名外國專家正憂慮中國產能過剩地方債務日益嚴重,知名政治學家裴敏欣認為中國處於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刻,中國則進行債務外交併購外交,拓展海外市場及壟斷經濟。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似乎正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