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戰

|共30篇|

緬甸內戰時,罪案急升中

由亂到治,由治及興的香港尚且有「國際大刀會」之名,2021 年 2 月開始緬甸軍事政變至今近兩年,引發內戰之餘,軍政府優先追捕政敵的做法,已令法律及社會秩序陷於崩潰。自政變以來,緬甸暴力及和輕罪個案皆飆升,當地不斷傳出光天化日之下搶劫、入室盜竊的報道及片段,更不時發生政變以前罕見的銀行、珠寶店、電話舖搶劫案。

蘇丹內戰,為何兒童會被送到古巴?

1983 年,第二次蘇丹內戰爆發,作為南蘇丹武裝力量的蘇丹人民解放軍(SPLA)成立。內戰加上饑荒,造成超過 400 萬人流離失所、估計 200 萬人死亡,同時影響 2011 年南蘇丹經公投獨立。專門研究南蘇丹的人類學家 Carol Berger,則在新著作中探討 SPLA 當年如何強徵蘇丹南部兒童入伍。

現實中的「絕路狂逃」:遁走摩加迪沙的南韓外交官

今夏上映的「絕路狂逃」,在韓入場人次超過 356 萬,力壓荷里活大片「黑寡婦」,以 334 億韓元成為當地年度票房冠軍。作品改編自 1991 年索馬里內戰期間,南北韓外交人員聯手逃出首都摩加迪沙的真實事件。這段歷史的主人公、時任駐索馬里大使姜信成,亦在電影上映後現身受訪,道出當年被孤立於戰亂之中、與北韓人同生共死的經歷。

影帝尤伯連納的故鄉:遠東共和國

韓裔美國演員史蒂芬元入選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候選名單,有些媒體形容他為「首位亞裔奧斯卡影帝候選人」。其實在此之前,已有兩名亞裔人士奪得該項殊榮,分別是著名印度裔演員賓京士利(Ben Kingsley),以及老一輩港人家傳戶曉的尤伯連納(Yul Brynner)。其中尤伯連納的故鄉,是已經從世界地圖消失了的「遠東共和國」(Far Eastern Republic)。

小灰:現代軍章發展簡史(由美國內戰到二戰)

早在中世紀歐洲,貴族的侍從或麾下都會在左臂或左胸配戴一個小型的侍從配章(Livery badges),以表示自己所臣屬的領主勢力。侍從配章有別於出現在盾牌或戰袍上的家族紋章(Coat of arms),它的設計相對簡單,可以說是現在軍章的雛型。

【的黎波里內戰】當救護員成為攻擊目標

不論立場,救人至上,是救護員的天職。不管敵我對峙,絕不牽扯進行救濟工作的醫護員,也是默認規定。但不單早前香港有急救員眼部中彈,的黎波里內戰也不斷上演救護人員被襲擊的事件。「華盛頓郵報」駐開羅辦公室主任 Sudarsan Raghavan 就撰文,敘述的黎波里救護人員的處境。

武器偷運網絡,支持南蘇丹內戰?

非洲國家南蘇丹自 2013 年起爆發內戰,至今未平。南蘇丹於 2011 年脫離蘇丹共和國獨立以來,歐盟即對其採取武器禁運措施,但內戰仍造成近 40 萬人喪生,成為人道災難。總部設於倫敦的「衝突武器研究組織」近日發表歷時 4 年調查的報告,揭露南蘇丹鄰國烏干達是如何迴避禁令,輾轉將不少武器,經歐盟國家輸入南蘇丹境內。

維繫一個國家的條件

為何有些國家經常會鬧分裂,以致政府總是神經過敏,扭盡六壬誓要消滅地方差異,貶抑甚至禁制地方語言不可;但有些國家縱使文化多元,譬如瑞士就沒有統一語言,但卻未曾聽過當地鬧分裂?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兼政治哲學教授 Andreas Wimmer 解釋,這關乎人民是否有成熟的國族意識,超越種族及地域差異。國族的建立,靠的絕不是狂播國歌。

敍利亞戰爭從何而來?何以至斯?

英美法三國日前聯合對敍利亞發動攻擊,向敍利亞發射過百枚導彈,空襲敍利亞的軍事設施以及科研中心。屈指一算,今年敍利亞戰爭已進入第 8 個年頭。戰鬥中超過 465,000 敍利亞人遇害,逾百萬人受傷。國家戰前的 2,000 萬人口,現有近半人流離失所。經常在新聞聽到的敍利亞,是國民每天活在戰火恐懼中的國家,到底敍利亞戰爭從何而來?何以至斯?

美俄需要合作,但能否通力合作?

縱然美俄長期不咬弦,近年更有美國制裁俄羅斯、俄國被指操控美國大選等事件。但對雙方而言,部分重要外交問題若要解決,卻不得不仰仗對方的合作。智庫組織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最近發表的調查顯示,俄羅斯民眾普遍認同,兩國首要商討如何結束敍利亞內戰,美國國民則表示,美俄應聯手壓制北韓發展核武。但雙方關心的議題各異,加上兩國政府立場不同,為部分領域的合作增添變數。

曖昧的內戰概念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內戰(凱恩斯語)?美國獨立戰爭不是革命而是內戰,反而美國南北戰爭不是內戰?敍利亞衝突是一場「非國際性武裝衝突」?二戰之後世界兵連禍結,所謂「長期和平」並不存生?哈佛歷史系教授 David Armitage 表示,以上說法都有根據。

【圖輯】阿勒頗從前的光景

就在 2013 年,多個收藏重要文件的圖書館受到破壞,al-Sayyed 意識到要立即行動,盡力保存這些珍貴的資料。他開始為重要的文件和相片製作電子複本,及上載到網絡,希望能永久流傳。2014 年,他與其他義工發起了「阿勒頗國家庫存」的行動,在 Facebook 專頁作公開展覽,也讓公眾補充缺失照片中的歷史。

美國的亞洲戰略危機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出訪中國,聲稱「美國已經輸了,我們從此分手。」東南亞的得力傳統盟友隨時琵琶別抱,意味美國的長期亞洲戰略受到嚴峻挑戰。冷戰之後,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全球霸主,積極介入歐、亞事務,面對共同敵人蘇共陣營,美國在兩邊戰線採取截然不同的外交策略:歐洲方面,美國帶頭團結盟國,組成軍事組織 NATO;亞洲方面,則是所謂「hub and spokes」,即是逐一拉攏,建立雙邊關係。美國亞洲研究專家 Victor Cha 認為,這套「權力遊戲」塑造了戰後亞洲的秩序,而中國近年崛起,試圖取代美國外交角色,將動搖亞洲的勢力平衡。

和平獎後的哥倫比亞

早前哥倫比亞舉辦公投,終有機會把政府與「革命武裝力量」(FARC)之間、長達 52 年的內戰劃上句號。然而,基於種種原因,花 4 年時間談判得出的和平協議,遭 50.22% 國民以 0.44% 之差否決。和平曾經這麼近,下一刻卻那麼遠。諷刺的是,和約否決後 5 日,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把和平獎頒給哥國總統桑托斯,表揚他對停火的貢獻。究竟和平獎有何意義?又會否幫助哥國推動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