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太林

|共22篇|

史太林株連 —— 禍必及家人

禍及家人,是株連的恐怖之處。這種手段聽起古老、野蠻不文明,但其實距離我們不遠,至今仍在土庫曼、敍利亞、伊朗、緬甸等地發生。要數近代將株連發揮到極致的獨裁者,曾在 1937 年矢言要將敵人及其家屬盡滅的史太林必有一席。南佛羅里達大學俄羅斯、歐洲和歐亞研究所所長 Golfo Alexopoulos 過去就曾發表論文,探討史太林如何實踐連坐。

克里姆林宮的餐桌 —— 飲食如何貫徹權力?

權貴與普通人的食物、乃至如何看待食物,從來都不一樣。波蘭記者沙博爾夫斯基著作「克里姆林宮的餐桌」就走訪前蘇聯土地,訪問平民、為顯要掌廚的廚師、每日負責士兵或居民膳食的廚娘等人,寫成 18 道故事,發掘飲食如何貫徹權力,與建立帝國聯繫起來;飲食之於俄羅斯、蘇聯土地上生活的人,又有甚麼意義。

俄羅斯勝利日,動態歷史意義

5 月 9 日是前蘇聯及俄羅斯紀念 1945 年撃敗納粹德國的勝利日(Victory Day)。除了 2020 年因疫情延期,自 1995 年起,每年勝利日莫斯科都會舉行閱兵儀式,如此隆重其事,反映政府對此之重視。然而在蘇聯時代,其實並沒有每年勝利日閱兵的規定,當日甚至未必是假期。戰勝納粹德國值得紀念,但紀念歷史的方式,總可以隨政治需要而改變。

史太林,從神學院學生到布爾什維克(下)

史太林的父親是一名鞋匠,來自工人家庭並成為知識分子的他,受列寧賞識提拔。Suny 補充:「想像一下,像史太林這樣年輕、充滿活力的革命者,讀到列寧『怎麼辦』這本小冊子時,會受到甚麼樣的影響。他們會認為,是列寧的遠見讓自己擔任向外鼓動及宣傳的重要角色。所以,史太林馬上轉為列寧主義的信徒。」

史太林,從神學院學生到布爾什維克(上)

假如希特拉成為畫家、墨索里尼繼續在小學教書,世界或會多一分和平。獨裁者未必天生,出身高加索地區格魯吉亞的史太林,少時曾進入神學院,日後卻成為布爾什維克一員。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及歷史學榮譽退休教授 Ronald Grigor Suny 去年出版「史太林:革命之路」(Stalin: Passage to Revolution),追溯史太林從童年在格魯吉亞到投身革命的軌跡。

從政治犯命懸一線,看普京如何活用史太林迫害技倆

俄羅斯最有聲望的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Alexei Navalny),在獄中持續三星期絕食抗議,命懸一線,支持者號召今晚上街示威,事態備受國際關注。有時事評論指出,普京對付納瓦爾尼的技倆,其實活用了史太林時代的鐵腕手段,只不過外加一層法律外衣,事事以「依法辦事」作口實。

暴君與詩

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可能是其最廣為流傳的詩詞作品。在這首詞中,誰才是史上最雄才大略、文武雙全的風流領袖,可謂昭然若揭。有趣的是,喜愛賣弄文采的暴君或獨裁者不止一位。獨裁者的文學水平如何?詩作如何揭示其人生經歷?專欄作家 Benjamin Ramm 早年便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撰文,介紹不同著名暴君的詩文與其人生的聯繫。

極權鷹犬的歷史負債:史太林近身護衛回憶錄

究竟滿手鮮血的極權鷹犬,會為家庭留下甚麼樣的遺產?這問題一直困擾美國作家哈伯施塔,全因祖父充當蘇聯獨裁者史太林近身護衛多年,為家人帶來社會特權,又留下無法磨滅的烙印。有後人因此義無反顧投身反共,有人千方百計逃難西方,哈伯施塔則決定要翻開沉重的歷史包袱,親赴前蘇聯拜訪祖父與家人,編寫成的家族故事,也成為蘇聯社會的一道側影。

「史太林憲法」—— 世上最民主憲法,執行全看黨

一國憲法,是否享有最高法律地位?假如在蘇聯,這個問題或許很難回答。1936 年,史太林修訂「蘇聯憲法」,成為官方宣稱的世上最民主憲法。要理解寫滿林林總總保障條文的「史太林憲法」,不可只按條文本身解讀,更要讀通蘇共隨政治需要而變的法律詮釋。

苦中作樂:笑話如何伴蘇聯人撐過史太林極權?

每當談到史太林,大家總聯想到殘暴不仁的極權統治、血流成河的大整肅運動、人間煉獄般的古拉格勞改營,在如此令人窒息的政治氛圍下,蘇聯人民究竟是如何渡日?英國作家 Jonathan Waterlow 研究發現,蘇聯人為排遣對政治現實的不滿,不時以笑話自嘲,甚至冒死開史太林玩笑。這些笑話既從側面反映當時人的精神面貌,蘇聯末代領袖戈爾巴喬夫更曾憶述:「笑話總是拯救了我們。」

脫軌的革命:回顧毛澤東時代(下)

中國問題專家魏昂德近作「脫軌的革命」主張,毛澤東時代的衝突主要圍繞兩大組織體系:共產黨的組織體系及蘇維埃計劃經濟體系。中共強調絕對忠誠,不容黨員異議,結果自毀糾錯機制,加劇政策失誤的災難性後果。例如,大躍進期間有大量官僚謊報產量瞞報饑荒,毛澤東固然要負上責任,主因仍須歸咎於黨組織的紀律方式,換言之是結構性問題;至於蘇聯經濟模式,則可說是毛澤東的執迷。

脫軌的革命:回顧毛澤東時代(上)

中共建政 70 周年前夕,習近平打破近數十年慣例,聯同中南海高層高調祭拜毛澤東,而早前國慶宣傳片又著力褒毛抑鄧,加上近日言論多番強調鬥爭,種種跡象似乎暗示毛澤東思想的回朝。適逢史丹福大學社會學教授魏昂德近作「脫軌的革命: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中譯付梓,回顧建政初期的中國,對中共念茲在茲的「不忘初心」或許會有一番啟示。

「重現人間」的史太林,「一言難盡」的大獨裁者

史太林統治蘇聯期間,殘害數百萬無辜平民,以致他死後被後繼者清算,全國各地都有其人像被推倒砸碎。然而 60 年過去,一件史太林半身像重現人間,卻令一座俄國小城陷入撕裂。約 2 萬居民當中,有人激動興奮,有人卻不欲多說。對於這名染滿鮮血的獨裁者,何以俄羅斯人仍是一言難盡?

殺人於無形:史太林是改圖始祖?

常言道「有圖有真相」,代表照片可用以證明事實。但照片可輕易修改,有圖亦未必有真相。除卻玩笑性質外,修改照片背後,最大目的便是欺騙受眾,以扭曲或隱瞞事實;小至令人以為自己身形苗條,大至新聞造假。不過,「改圖」這一行為,並非始於網絡世界。早在沒有互聯網、修圖軟件的時代,改圖便已是史太林常用的鬥爭工具,把政治鬥爭下的失敗者,一一從各幀照片中刪去。曾經身居高位的蘇共官員,只要被人輕輕一改,便恍若從來不存在於世上。

三巨頭會面時的身體語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英美蘇三國元首會面合照時的小動作:譬如坐姿、衣著、座椅擺位等細節,都令人玩味再三,堪稱是研究身體語言的經典教材 —— 鑑於當時社會的保守風氣,即使身體語言也較今日更為含蓄,從這三人外表來解讀內幕,頗具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