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一百年前的一場瘟疫

A+A-

今年是蘇聯 10 月革命一百周年。一百年前的 11 月 7 日,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攻陷聖彼得堡的冬宮,從此不但改變了俄國的命運,也塑造了整個 20 世紀的人類面貌。

1917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情慘烈,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歐洲戰場疲於奔命,但國內變故叢生。俄國皇室本來想推動農業現代化,追上工業化的歐洲,但因為俄羅斯的農業生產力落後,無法推動農耕的機械化。加上冬季天氣酷寒,農耕歉收,城市的知識分子組成社會民主政黨,要求在普選的基礎上全面參政,奪得俄羅斯國會的大量議席。

尼古拉二世在這一年退位放權,由主張議會民主的李沃夫(Lvov)組閣,準備推行地方自治。但列寧由德國有意放虎歸山、經瑞士進入俄國,領導暴力革命,他想謀取的是政權,而不是從國會選舉以民主來妥協。

德國人將列寧運送入俄羅斯,有如為俄羅斯種入了病毒。尼古拉二世內外交困,即使決定放權,也為時已晚。十月革命為俄國帶來 5 年的內戰,在暴力鬥爭、饑荒、傳染病之中,死亡的人數高達近 2,000 萬,高於俄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死亡人數的總和。

列寧對西方英法的仇恨,除了因為英法兩國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代表,而且在戰爭中英法與沙皇的俄國是盟友。帶著仇恨奪權的列寧,在處死了沙皇一家之後,成立共產國際,開始對德國、法國、英國滲透和發展地下共產黨組織,成立共產國際。企圖在蘇維埃政權剛成立之後,速戰速決,馬上將歐洲赤化。

早在 1920 年,邱吉爾就看出新成立的蘇維埃政權對世界的危害。邱吉爾在國會宣佈:「他們製造了不可理喻的暴行,而且以恐怖手段奪取權力,規模之大,前所未見。」

邱吉爾認為,布爾什維克革命,不是一種信仰,也不只一種教條,而是瘟疫。當時邱吉爾這種論調,被崇尚民主自由的英國知識分子視為偏激,劍橋許多知識分子,認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補足了社會主義的不足,代表了人類平等公義的新方向。

後來結果如何?套用一句老話:The rest is history。歷史證明邱吉爾的目光遠大。蘇聯 10 月革命過去一世紀,俄羅斯強人領袖普京保持低調,但世界亂局,波濤暗湧,凶險不下於一百年前。難怪今日英國許多輿論,都懷念時空遙隔、雄才偉略的邱吉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