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組織 ISIS 在 2014 年進入高峰期,建立橫跨敍利亞及伊拉克的「哈里發國」(Caliphate),到 2019 年 3 月失去最後一片根據地,期間為不少人帶來災厄。擺脫 ISIS 統治的人固然樂不可支,那些來自世界各地,受招募的前「聖戰士」又何去何從?
恐怖主義
|共40篇|
酒吧打架也列為恐怖分子的「反恐法案」
「港版國安法」尚未正式出台,已為國際社會所關注。最近菲律賓國會亦通過「反恐法案」(Anti-Terror Bill),只待總統杜特爾特簽署成立。「亞洲時報在線」報道形容,菲律賓「反恐法案」比「港版國安法」更為嚴厲,卻未能引起國際媒體同樣的關注。
陶傑:唯一的主角
美國二十年來以「邪惡軸心理論」,發展成「伊斯蘭法西斯主義」新理論,準備以伊朗為假想敵,逐步扼殺。沒想到此時武漢病毒奇軍突起,打亂了美國此一外交軸心論部署。
唐明:美伊「無戰事」令人失望了?
看看出席蘇萊馬尼喪禮的群眾,浩浩蕩蕩,站滿整座大橋的震撼畫面,以及在伊朗駐華大使館官方微博底下的留言;又有多少人相信伊朗官方新聞社發佈「美軍死亡 80 人,傷 200 人」的消息而歡呼?你能肯定這份「民主套餐」能送得出去嗎?
恐怖分子曼德拉
香港示威浪潮歷經四月不息,反而愈演愈烈,天主教香港教區宗座署理湯漢樞機近日表示,以暴易暴無法解決問題,只會滋長仇恨,並以甘地和曼德拉為例,認為兩人堅持以和平方式反抗暴政,因而稱譽世界。仇恨固然不應鼓吹,然而湯漢所舉例子值得商榷。例如曼德拉,則不單主張以暴易暴,更曾成立武裝組織「民族之矛」,以破壞公物向政權施壓,長年被英美政府視為恐怖分子。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20 世紀南非(中)
回顧 20 世紀的南非解放運動,起初和理非與勇武分流,一邊廂有以非洲民族議會為代表的中產甘地式示威,另一邊廂則是諸如倫比德的排外非洲民族主義者,而黑人、印度人及白人示威者之間又存在種族隔閡,阻礙各政治組織團結一致。後來經歷血腥鎮壓洗禮,抗爭一方汲取教訓,一次又一次聯合發動大型不合作運動。政權以政治迫害及濫權警暴回應,將抗爭運動逼向地下,同時著力爭取外國勢力支援。當反種族隔離運動全球開花之時,亦是南非國民黨沒落之日。
巴格達迪死後,恐怖勢力何去何從?
美國總統杜林普日前宣佈,美軍成功於敍利亞擊斃 ISIS 首領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德國之聲」報道認為,自 ISIS 失去 2014 年攫取的大部分領土後, 巴格達迪之死或是其最終打擊。然而,美國著名反恐顧問 Paul Cruickshank 於有線電視新聞網撰文,認為未來的日子,ISIS 的全球追隨者將對巴格達迪之死作報復,安全機構仍不可鬆懈。
小灰:英國少女與國際恐怖主義
有別於傳統戰爭敵我分明,西方國家現時對於如何處理伊斯蘭理想國瓦解後的戰俘和難民,並沒有一致看法。未成年戰俘是否等同被恐怖分子誘拐、或應否負上戰爭罪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政治及道德問題。
邱翔鐘:少女入恐 後果嚴峻
伊斯蘭國恐怖組織眼看被擊垮,然而伊斯蘭國對歐洲各國的襲擊威脅沒有消解。他們雖然不再佔有成片的地盤,但是其殘部流竄各國,依舊是禍害。
不能輕視的 ISIS 女成員
在 2015 年加入恐怖組織 ISIS 的英國穆斯林女子 Shamima Begum,日前被英國內政部剝奪公民身份,仍可上訴。一直以來,相比男性,女性作為恐怖組織成員及行動較少受到媒體、社會關注。對此,美國智庫「美國企業研究院(AEI)」的研究員 Jessica Trisko Darden 便認為,國際社會應認真看待 ISIS 女成員帶來的潛在威脅。
新年新視野:下波恐襲浪潮來自前蘇聯?
每逢提到恐怖主義,很多人自然聯想到中東。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Vera Mironova 卻在「外交政策」雜誌撰文提醒,其實近年愈來愈多恐襲由前蘇聯的極端伊斯蘭分子操刀,包括中亞及高加索地區,但我們的國際視野卻落後於形勢。
難行就無謂再拖:ISIS 妻子要離婚
ISIS 節節敗退,確實可喜可賀。但正如多數殘暴統治結束後,往往不會馬上掀起美好篇章,ISIS 所經之處,亦遺下一堆待修復的爛攤子。其中,一群「聖戰士」的妻子,正尋求與其丈夫離婚,展開新生活。但囿於社會風俗、宗教意識,對她們來說,即使軍隊已掃除恐怖分子的威脅,這條步向新生的離婚之路亦不好走。
ISIS 仍威脅全球嗎?
剛過去的一年,伊斯蘭國(ISIS)已喪失絕大部分土地,將恐怖勢力從地圖上抹去似乎指日可待。但曾於美國國土安全部任職高級官員的反恐專家 Peter Vincent 指:「要徹底打擊伊斯蘭國,需付出更多時間,甚至將有更多平民犧牲。」來年反恐行動不僅仍需努力,更暗示伊斯蘭國勢將發動更多恐襲。伊斯蘭國或會化整為零,在不同地方重整旗鼓,亦可能有「聖戰分子」回流並發動恐襲。情況就如翻起蜂巢,蜜蜂卻各自出走,或重新建立據點。
站在反恐最前線的 Google
上年 6 月,有巴黎恐襲死難者家屬對 Google 提告,指控 Google 違反「反恐法」,容讓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使用其影片平台 Youtube 宣揚極端思想,令 IS 得以發動恐襲。當時, Google 只重申有明確規定限制內容發佈,亦一直有刪除恐怖組織的帳戶。一年後今日,Google 高級副總裁 Kent Walker 表示 Google 將進一步打擊恐襲,並從人工智能、人手、資訊審查手段與內容四方面對付極端思想傳播。
為何 ISIS 會在菲律賓找到根據地?
恐怖襲擊接連發生,連亞洲國家也不能獨善其身。兩星期前,菲律賓馬拉韋市(Marawi)爆發武裝衝突,伊斯蘭武裝分子與軍警對峙良久,後者拯救平民行動失敗,近 200 人死亡,導致總統杜特爾特下令民塔那峨島(Mindanao)進入戒嚴狀態。該地區槍手聲稱自己效忠伊斯蘭國(ISIS),印尼國防部亦指菲國內有過千境外 ISIS 成員——這令人不禁問:為何 ISIS 會在菲國找到根據地?
恐怖襲擊演變今昔
倫敦橋恐襲爆發之後,英揆文翠珊宣稱國家現正面對新型威脅,英國警方反恐專員亦表示恐襲威脅已屆「完全不同以往」的級別,但回顧過去兩年歐洲各地的恐襲,其實由模式、對象乃至目的均相當類似,不過若與數十年前比較,恐怖襲擊的確經歷重大演變,今日要打擊恐怖主義亦更加困難。
最大殺傷力的非洲恐怖組織
近來埃及連月爆發恐怖襲擊,釀成數十人死亡,伊斯蘭國(ISIS)承認策劃恐襲。ISIS 自稱分部佈及非洲七國,但非洲最具殺傷力的恐怖組織並非 ISIS,而是肆虐索馬里的青年黨(Al Shabaab)。據美國智庫非洲戰略研究中心(Africa Center for Strategic Studies)統計,2016 年青年黨恐襲造成 4,000 多人死亡,超越盤踞尼日利亞的博科聖地(Boko Haram),成為非洲最大的治安威脅。
Live Norish:恐襲防不勝防 瑞典開放邊境惹禍?
這一年間,瑞典不時傳出恐襲消息。就在上周五(4 月 7 日),美國總統杜林普的預言靈驗了,瑞典斯德哥爾摩下午發生恐襲,一輪貨車高速行駛,先剷上皇后街(Drottninggatan)的行人路衝向人群,再撞入一家百貨公司,至少造成 4 死 15 傷。瑞典首相勒文(Stefan Lofven)事後對傳媒說道:「恐怖份子永遠不能擊倒瑞典。」到底這番話能否助瑞典人走出恐襲陰雲,回復正常生活呢?
如何制止孤狼式恐襲?
近年歐美發生一連串「孤狼」(lone wolf)恐襲--不受組織指揮,自發施襲--人心惶惶之下,國土安全變成社會重大議題,催生正反回應,積極重塑政治光譜。孤狼未必有跡可尋,突然發難,固然不可能杜絕,但亦不表示政府對其無計可施。美國外交事務教授 Daniel Byman 分析孤狼今昔策略,並提出多項建議,從各方面打擊獨行恐怖分子。
曖昧的內戰概念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內戰(凱恩斯語)?美國獨立戰爭不是革命而是內戰,反而美國南北戰爭不是內戰?敍利亞衝突是一場「非國際性武裝衝突」?二戰之後世界兵連禍結,所謂「長期和平」並不存生?哈佛歷史系教授 David Armitage 表示,以上說法都有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