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裔美國演員史蒂芬元入選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候選名單,有些媒體形容他為「首位亞裔奧斯卡影帝候選人」。其實在此之前,已有兩名亞裔人士奪得該項殊榮,分別是著名印度裔演員賓京士利(Ben Kingsley),以及老一輩港人家傳戶曉的尤伯連納(Yul Brynner)。其中尤伯連納的故鄉,是已經從世界地圖消失了的「遠東共和國」(Far Eastern Republic)。
1920 年 7 月 11 日,尤伯連納生於符拉迪沃斯托克,亦即是中國人所稱呼的海參崴。那裡本來是清帝國的領土,但因 1860 年北京條約而被割讓予沙俄帝國。20 世紀初,整個東北亞地區經歷翻天覆地的改變,日本在日俄戰爭勝出,躍升為區域強國;中國在 1911 年爆發辛亥革命,清朝衰亡;俄國就在 1917 年先後經歷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沙俄帝國落幕,俄國陷入內戰,共產黨領導的紅軍,與保皇派和自由主義者領導的白軍爭奪政權,戰火蔓延到亞洲遠東地區。
俄國十月革命成功時,西方列強擔心共產主義會在歐洲擴張,同時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分身不暇。法國就希望日本可以協助干涉俄國的革命,日本也希望透過染指西伯利亞,把俄國勢力逐出東北亞。當時海參崴是重要的出海口兼軍事重鎮,有重要戰略價值,除了日本,英美也想取得控制權,多國於是在 1918 年組成「國際干涉軍」揮軍西伯利亞,聲援白軍。戰事曠日持久,到 1920 年,歐洲列強陸續撤出西伯利亞,唯獨日軍留下佔領部分土地。
日本顧慮盟友反應,不敢直接吞併西伯利亞,但又怕蘇共會威脅日本本土,紅軍則不想與日本發生正面衝突。當地溫和派的社會主義者領袖克拉斯諾謝科夫(Alexander Krasnoshchyokov),遠赴紅軍的托木斯克總部,游說列寧讓當地獨立,列寧同意了,認為可以藉此在紅軍與日軍之間建立緩衝區。1920 年 4 月,一班當地領袖就在烏蘭烏德召開會議,宣佈成立遠東共和國;同年 7 月,日本與紅軍簽下「緩衝國建設備忘錄」,承認遠東共和國,放棄支援白軍,並撤出西伯利亞。
遠東共和國首都設在較接近紅軍勢力範圍的赤塔市,日本撤出後,該國的勢力延伸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尤伯連納就在那年出生,其家庭背景正好反映當地文化混雜的一面。他的祖父是瑞士日耳曼人,年青時跟隨船旅到遠東尋找機會,最終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經營船務代理,成為當地工業大王,娶了一位韃靼女子,生下尤伯連納的父親。尤伯連納父親則在聖彼得堡升學時,遇上一名俄羅斯女子,兩人結婚生下尤伯連納,他於是同時有日耳曼、韃靼和俄羅斯血統。
然而好景不常,尤伯連納和遠東共和國的命運同樣顛沛流離。尤伯連納祖父在其出生不久就過世,父親則風流成性拋棄了家人。另一方面,遠東共和國領袖是一班天真善良的理想主義者,他們希望建立一個有自由選舉、人人平等的理想國,並在 1921 年 4 月頒佈仿照美國憲法草擬的憲法。然而,殘存的白軍勢力在 5 月於符拉迪沃斯托克發動政變,建立「阿穆爾河沿岸臨時政府」(Provisional Priamurye Government),遠東共和國因而陷入分裂。
日本對白軍的態度十分消極,但白軍依然抵抗到 1922 年 10 月,才被遠東共和國修復失地。白軍失去最後的根據地,同時標誌著俄國內戰結束。遠東共和國再無利用價值,蘇俄於是在 11 月吞併遠東共和國,結束短短兩年的國祚。尤伯連納翌年隨家人流連到中國哈爾濱,中日戰爭爆發前又搬到巴黎,二戰期間遷往美國,其複雜的文化背景和成長經歷,使他成名後經常自居是吉卜賽人和蒙古人的後代。
尤伯連納憑藉「國王與我」、「十誡」和「七俠蕩寇志」等不朽傑作,屢獲殊榮,令他在電影史上留下重要一席。而遠東共和國的故事,除了記錄在「齊瓦哥醫生」等俄國文學作品,也因為尤伯連納成名,而為更多人所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