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流動

|共10篇|

向下的社會流動恐成年輕人現狀?

社會上很多人叫年輕人做「廢青」,嫌棄他們無車無樓,就算大學畢業也未必找到相應工作。但這真的只是因為年輕人無擔當無上進心嗎?其實不只香港,就連英國也面對相同問題。英國雖為發達國家之一,其社會流動性(social mobility)卻相對更差。這意味著人們幾乎無法擺脫與背景相關的經濟劣勢。是年輕人真的變差了,抑或現行政策已失效?

唐明:自宮也是向上流動途徑

特區高官呼籲歷史教育要清晰,不知他們的「清晰」的定義是甚麼,「高清」看中國歷史簡直黑暗殘酷出乎想像,甚麼「爬滿蚤子的華美的袍」,看真一點,爬滿蛆蟲還差不多。除了種種令人頭皮發麻的虐待狂細節,有時是畸形心理更令人毛骨悚然,譬如「自宮」這回事。「自宮」不是自己動手,而是指自願,自宮的現象極為常見,尤其是在宦官得勢的王朝更為普遍,目的當然是為了接近王權,所謂「自宮以適君」:自宮的人有已婚生子的,有父子相繼,有兄弟聯檔,甚至有人將自己的子孫都送去閹割,無非是為了求財。

這國家的人分六等,為何他們想做下等人?

假如你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問當地人:「你是哪一層(estrato)?」第 6 層(Estrato 6),嗯,他應該屬於上流社會;第 4 層?那他的生活應該屬於中產或小康;第 1 層,他差不多可肯定是個窮人。位於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社會按經濟地位分作 6 個階層,是明明確確的公民身份。

從「大佛普拉斯」看窮人革命

窮人有無可能翻身?—— 是電影「大佛普拉斯」的核心問題。戲裡菜埔和肚財是悲劇,戲外導演同樣悲觀,直指低下階層「無法翻轉」,階級流動停滯之下,「社會公平正義…… 是件很遙遠的事。」如果說革命是為實踐社會公平正義,弱勢階層本身卻缺乏興趣,是否足以等同告別革命?借鑑已故政治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一篇近月首度刊行、探討革命概念的課堂講稿或可帶來啟示。

年輕等於弱勢! 為何日本社會冷待年輕人?

日本表面美麗,底裡卻是沉重的哀愁。日本現時除了面對人口老化、逆倫慘劇、隨機殺人等社會問題之外,更要處理「向下流動社會」的來臨。日本家庭社會學家山田昌弘在其著作「社會為何對年輕人冷酷無情」指出,在日本,「年輕」已成弱勢的代名詞;種種政治經濟結構問題,使日本變成一個「對年輕世代冷淡嚴酷的社會」,若再不從意識及制度上改變,嚴重惡果將隨之而來。

不明顯消費:保著子女能炫富的機會

錢多的人,總難掩炫耀之情,好叫人仰慕自己,甚至受到優待。二三十年前,想要彰顯身價不難,住豪宅開名車,家底不顯自明。但隨著奢侈品的民主化,現在無論豪門還是中產,都買得起大電視機及名牌手袋,同樣會租 SUV、搭飛機及坐郵輪。表面上,兩個社會階層所喜愛的虛榮消費品,已非來自不同宇宙。超級富豪為免「降格」,他們在收集跑車、遊艇和別墅之餘,開始尋求更多隱性象徵,表現高人一等的社會地位,而對教育、健康及退休生活的投資,成為他們展示資本的新方式。

丹麥:最平等的國度?

美國夢不在美國,而在丹麥?論機會平等,丹麥的世代流動指數冠絕全球富裕國家;論生活質素,丹麥有免費教育、廉價樓市、失業保障、全民醫保、生育福利等措施,造就「世上最幸福的社會」。不過,最近一項比對丹麥與美國社會流動的研究指出,丹麥所謂機會平等只是「幻想」,如果說美國夢不在美國,其實也不在丹麥。